如果你以為植物和昆蟲相爭,一定會失敗,那就大錯特錯了。事實上,植物、昆蟲相斗誰勝誰負,相當難說!
鐵錘蘭vs胡蜂
我是鐵錘蘭,澳大利亞土生土長的蘭花。對于傳授花粉這件事,我從來不自己動手!
沒錯,鐵錘蘭自有絕招??矗L得很像雌胡蜂的腹部,還能釋放出一種同雌胡蜂極為相似的信息素。
于是,粗心的、求偶心切的雄胡蜂被鐵錘蘭吸引了,它遠道而來,情意滿滿地停在鐵錘蘭的“唇瓣”上,并試圖與它“結(jié)婚”……
可誰知道,下一個“新娘”還可能是騙子!就這樣,雄胡蜂為鐵錘蘭完成了授粉大業(yè)……
潛葉蠅喜歡的臭味,就來自馬兜鈴漏斗似的花朵。越到“漏斗”底部,臭味越濃。潛葉蠅情不自禁地順著“漏斗”向下爬去……
就在這時,意外出現(xiàn)了!原來,馬兜鈴的花中部如同細管,并且長滿了倒生的毛。潛葉蠅進得去,卻出不來了!
直到次日清晨,馬兜鈴倒生的毛變軟、萎縮,花藥開裂,散出的花粉不知不覺地粘在了潛葉蠅身上,馬兜鈴這才“開門放生”。
沒過多久,這只潛葉蠅又被另外一朵馬兜鈴吸引,又一次被關了禁閉……
黃瓜vs黃守瓜
為了自保,黃瓜等瓜類的葉子在被啃咬的時候,會釋放出高濃度的葫蘆素。對大多數(shù)草食動物而言,葫蘆素攝入多了就會中毒,因此自然會放棄。然而,黃守瓜卻有更高級的應對之策——
我是害蟲界鼎鼎大名的黃守瓜,聽名字就知道,我最喜歡吃瓜類,西瓜、黃瓜、南瓜等等的嫩葉和花朵都是我的最愛!
黃守瓜以身體為半徑旋轉(zhuǎn)著咬食一圈,葉子其余部分釋放的葫蘆素便不能進入到圈內(nèi)的葉片上啦!
瓜類植物被咬后,葫蘆素的濃度會大大提高,毒性變大,并會持續(xù)一段時間。這時如果有別的黃守瓜來覓食,就會心知肚明,至少一天內(nèi)都不會再吃這片葉子啦!
小毛氈苔vs蚊子
生活在陽光充足的地方的葉片呈紅色。
但無論是哪種小毛氈苔,葉片邊緣都密密麻麻長滿了腺毛。
哇!好漂亮,就像晶瑩剔透的露珠。嗯,我好像聞到又香又甜的味道了!
小心!別上當!這些亮晶晶的腺毛,就像感應器,我們一過去,小毛氈苔就馬上“傳令”下去,黏住我們,然后——
然后就像它們,成為小毛氈苔的美餐了!
令昆蟲們不寒而栗的是,這些腺毛能分辨出,來的是不是蟲子。要是石頭、小沙礫什么的,它將毫無反應。不過令昆蟲們高興的是,小毛氈苔不是其他植物的對手,一般而言,小毛氈苔會選擇惡劣的生長環(huán)境,一旦該地植物增加,它們將不戰(zhàn)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