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不像其他旅行的書籍那樣,勸誡人們要踏出家園走走。如果對旅行不是那么熱衷,都不如在家捧一本書看看。多讀書,少旅游,或許旅行真的不在出去的次數,而在于每一次的質量。
如果你不能像愛德華·霍珀那樣能夠享受旅途的寂寞,不像福樓拜那樣經歷坎坷、對東方有著無比強烈的向往,不像亞歷山大·馮·洪堡那樣具有科學探究的好奇心和豐富的知識儲備,如果你對美、對藝術沒多少鑒賞力的話,那么對旅行還是三思而后行。這是這本書透露的觀點。
既然一個人能坐在椅子上悠哉捧書漫游,又何苦要真的出行?當拿起一本書的時候,徜徉于文字所構造的美景之間,難道不是置身其中嗎?那里的氣味、天氣、行人、美食,甚至在街角路燈下書報攤上的墨跡味道都好似圍繞在自己的身邊。如果在大費周章之后,真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城市卻很失望,那么,還能期待什么?不肯忠于自己的想象力,卻相信到國外旅游是必要、有趣和有益的,那么這樣的人絕對是精神失常了??隙〞腥诵υ掃@樣用意念旅行的方式。但是在聽過這本書剖析旅行的原因之后,也許你也就不會發(fā)出嘲諷了。
那么,人們?yōu)槭裁绰眯心??或許是因為人總是試圖擺脫包圍著自己的狹隘的生存環(huán)境。而且技術和物質越是進步,距離和溝通越不是問題,人的生存環(huán)境往往就越狹隘,因為純粹意義上的距離移動的功能已經被通訊技術所剝奪。生活越是富有,人或許就越向往“別處的生活”,哪怕是暫時的。所以,如果說在稍微遠古一些的時代,那些旅行家還會帶著探索與發(fā)現的目的去觀察這個世界,看看觀察一下外面的稀有之物,測量一下當地的氣壓和溫度,對來往的新生物種提出疑問……現代的旅行則好像和當初的大相徑庭。
有人說,現在的旅行是一種逃跑,逃離現在的鋼筋混凝土,逃離現代的文明之家。姑且把這樣的行為說得冠冕堂皇一些:擺脫世俗,尋找塵世純粹的力與美。我們輾轉反側,一直在尋找能碰觸我們心靈的地方。但是別處就真的有我們所期待、向往的生活了嗎?而且別處究竟是在哪里?德波頓或許回答了,又或許沒有。但是書中有于斯曼、有波德萊爾、有福樓拜對于旅行的夢想和他們實現夢想的方式的回答。其實旅行之美從來都不可能依賴某個地方本身的物質條件,這是作者接下去要告訴我們的。
細節(jié)之美成了我們暫時忘卻塵世的紛繁和日復一日的惟一辦法。但是對于不同的旅者,細節(jié)之美所展開的方式是不同的。人作為主體,只能捕捉他們愿意捕捉、并且能夠捕捉的美。這真是人的悲哀之所在,卻恰恰也是旅行的意義之所在—當你覺得你去的某個地方遠不如吸引你去到那個地方的某幅畫或某幀照片美,不要沮喪,這就是藝術無法被技術替代之所在。
很多喜歡這本書的人說,通讀英法文學的德波頓也不急于回答關于存在的某個哲學命題,他是一個真正的旅者,對文字之間,畫幅之間,甚至現實與力量之間的流連他也能應付自如。
生活在哪里呢,無非就是在這些細節(jié)的美里,這個道理,我們應該早就知道的,但是,如果沒有德波頓的確認,我們中能有幾個人能恍然大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