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問:“聽說美國有婚姻稅,中國有沒有呢?”我斬釘截鐵的說:“不但有,還有悠久的歷史?!薄坝袉幔吭趺礇]印象!”朋友很是疑惑:“媳婦,咱結婚繳稅了嗎?”其實,不但這一個朋友疑惑“婚姻稅”,很多朋友也疑惑。
事實上,我說的“婚姻稅”是指與婚姻有關的費用支出,和向稅務局繳納的個人所得稅、房產稅、車船稅、印花稅等有著本質性的區(qū)別。之所以說是“稅”,是因這些費用開支雖與婚姻有關,但并非必要的支出。就像稅負一樣,“稅負痛苦指數”位居全球第二的你我有納稅人的榮耀嗎?你敢指著鼻子對不作為、亂作為的公職人員說,“我是納稅人,我要投訴你”嗎?所以,與稅扯上瓜葛的事兒多少都有些悲哀。
結婚是人生之大事,也許,結婚的開銷是人生中一筆大開銷,不說最大,也可能是最大之一?!盎橐龆悺弊钤缈伤芳暗轿髦艿摹秲x禮》。周代是禮儀的集大成時代,有一套完整的婚姻禮儀,整套儀式合為“六禮”。其中,“納征”即所謂的“婚姻稅”。不過,在西周“婚姻稅”是婚姻成立的必備要件之一。嗣后的歷朝歷代也很在意“婚姻稅”,但遇上梁山伯與祝英臺這樣的癡男情女,“婚姻稅”就只能退而求其次了。說到這,我就不賣關子了,所謂的“婚姻稅”實為“彩禮”而已,那么請問諸君,或多或少的彩禮是否類似于“婚姻稅”呢?尤其對家庭清貧一點兒的朋友而言,彩禮是否和稅負一樣是種負擔呢?
不過,彩禮是“肉爛在鍋里”。丈母娘看女婿,那是“越看越上眼”。“不上眼”也無妨,終歸丈母娘還得心疼她身上掉下來的那塊肉。所以,多數的彩禮還是被媳婦拿回家作為小兩口的私房錢。但是,婚姻中的有些費用支出,卻像稅收一樣,取之于民卻未必用之于民。最典型的當屬《<婚姻法>司法解釋(三)》頒行后,一些人一邊忙著操辦婚事,一邊卻又忙著給離婚留好退路。好在現在結婚手續(xù)簡便,否則單位領導在遞出介紹信的時候,必定會祝福一句:“恭喜??!當心別把公家的宿舍和公共衛(wèi)生間一塊兒給公證了?!碑斎?,這只是個笑話,但還沒結婚就早早的給個人財產掘一道壕溝或加上一把鎖的婚姻,總是讓人感覺有點別扭。既然對眼前的婚姻如此的不放心,又何必急匆匆的走進婚姻的殿堂呢?難道比婚后“性權利”還要本質、原始、饑餓而沖動的生活渴望,還趕不上拿錢在公證處換得的那一紙公證文書嗎?
事實上,夫妻在離婚的時候,除了協議登記離婚,訴訟離婚中真正讓法官和離婚中那對男女頭疼的是“夫妻感情是否確已破裂”和“對個人財產還是夫妻共同財產”的認定上,對婚前財產很少有人糾纏不清,糾纏也無用,法官和律師也不是“吃白飯”的。所以,婚前財產公證是“六指抓癢——多一道子”。首先,婚前財產公證的男女雙方要就各自己有的財產劃分和分割取得一致意見,并達成書面協議。否則,公證證明是有瑕疵的,另一方如果“有相反的證據足以推翻公證證明”,那么有瑕疵的公證證明所確認的事實未必“真實”、“合法”、“可行”了。其次,婚前財產公證能發(fā)生證據力的多限于“形式要件”,而“事實要件”公證員不可能一一核實,更無從有爭議財產的實際歸屬。啰嗦到此,諸君清楚了吧——婚前財產公證的效果十分有限。當然,公證處不是“雷鋒班”,公證員也不是“雷鋒”,婚前財產公證是要按標的收費的,費用多寡誰公證誰知道。
結婚是人生大事,結婚的開支也需要新人攢好多年。近日,微博上眾多網友在探討“上世紀70年代至今結婚成本”的話題,有部分網友發(fā)出疑問:“目前的結婚成本是多少?”上海的一項調查顯示,在綜合了買房、買車、婚禮、婚戒、旅游、服裝等眾多項目以后,一個中等的結婚成本大約在200萬元。顯然,大部分新人在結婚前是不可能有這么多的積蓄的,這也讓很多正在籌備婚禮的新人直呼結婚真累,甚至有點兒婚不起。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相愛是兩個人的事,結婚則成為整個家庭,甚至是兩個家庭的事情。既然已經有點“婚不起”了,又何必在已經蠻可觀的婚姻支出上再加上一筆數目不菲的“婚姻稅”呢?難道還指望“婚姻稅”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