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4日,筆者專程驅車前往廈門五通燈塔公園,瞻仰矗立在園內小山崗上的抗日死難者紀念雕塑,憑吊、祭奠七十五年前的罹難者---來自海外的親人、抗日歸僑烈士林思溫。
林思溫(1892—1943),祖籍漳州府龍溪縣(今漳州市龍文區(qū)藍田鎮(zhèn)西坑村天宅社),生于印尼爪哇,1907年就讀暨南學堂。后入保定軍校學習。1927年擔任暨南大學南洋文化教育事業(yè)部委員。1930年擔任福建省剿匪上校軍事參議。1938年廈門淪陷后,潛入敵占區(qū),擔任兆和組情報組長。1940年6月,兆和組出了叛徒,被捕入獄。1943年被日寇腰斬,英勇就義,年僅51歲。
綜觀其悲壯、輝煌的一生,雖短暫,但卻充滿了驚險和傳奇,其中以北伐戰(zhàn)爭中的驍勇善戰(zhàn)和潛伏孤島,英勇獻身的事跡最為感人,就像一顆耀眼的流星劃過無垠的天際,因短暫而深刻,因閃亮而精彩。
據天宅社林老母(林思溫貼身衛(wèi)兵)生前回憶,林思溫曾親口告訴他,當年(1927年)參加北伐戰(zhàn)爭中漢口攻城戰(zhàn)的一段驚險經歷。
在漢口攻城戰(zhàn)中,剛從保定軍校畢業(yè)的林思溫身先士卒,率先爬上了人梯攻城,由于兵員不足,無法攀上城墻。關鍵時刻,他靈機一動,叫士兵解下系在身上的腰帶,系上鐵砣,用力一拋,將它卡在城墻上,然后抓住腰帶,趁勢爬上城墻,與北洋士兵展開了殊死搏斗。最終攻占了漢口城,取得了勝利。此役,他大膽、勇敢的表現,為他的從旅生涯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938年5月,廈門淪陷,此時身處前沿的林思溫再無按捺不住滿腔怒火,主動請纓,潛伏孤島,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捍衛(wèi)自己的祖國,寫下了他一生中輝煌、悲壯的一頁。
據石寶太生前回憶,兆和組組長、兆和醬油廠經理陳清保,以兆和醬油廠為踞點,從事秘密抗日活動。其中兆和組有機關、外勤之分。機關有組長陳清保、編審陳重宗、電臺臺長陳斯剛、收發(fā)及交通石寶太,外勤人員則由情報、行動組成,情報組有林思溫、王昌、陳水源、呂玉麟等,行動組有陳錫昌、林添丁、林光明、陳宏謀等。此時的兆和組已是軍統(tǒng)潛伏在廈門的一支重要抗日力量。
不幸的是,兆和組發(fā)生了內訌。叛徒林光明將組織、策劃爆破日本領事館的情報向日本駐廈門領事館警察署告密。1940年6月17日上午11時,日警察署人員抓走了陳清保、林思溫等20多人。1941年2月,陳清保從容就義,同遭殺害的還有林清川、陳錫昌等9人。1943年1月13日,林思溫、林添丁等4人寧死不屈,被處以慘無人道的極刑——腰斬。余者至日本投降時獲釋。這就是著名的“兆和慘案”。
“紅花無情笑東風,青山有幸埋忠骨?!绷炙紲兀瑸榱丝谷站葒罅x英勇獻身,他的英魂必將與青山同在,與大地共存,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