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方言相同、俗語相通的閩南和臺灣沿海地區(qū),如果有誰進餐時,不小心被魚骨梗住或被飯菜噎住,愛逗趣的人就會說:“小心點兒喲,吃死驗無傷?。 痹瓉?,這“吃死驗無傷”是沿海地區(qū)人們的一句口頭禪。說起來,這句話的來歷還有這么一個小故事:
從前,閩南有個偏僻漁村,好不容易請到一位教書先生,村里人大大小小對他畢恭畢敬,這個拉著他的手,那個拖著他的衣襟,都關(guān)心地探問:“先生,你平時愛吃什么菜?”
過去,私塾先生的伙食是各家各戶輪流著辦的。先生看眾人真心誠意,也就沒一點客氣,說:“我最愛吃的就是這里特產(chǎn)的蠔仔(牡蠣),餐餐蠔仔也吃不厭。”大家知道了先生的嗜好,每一餐也就少不了給他烙些蠔仔煎,做些蠔仔飯,煮些蠔仔湯,一心想把先生養(yǎng)得胖胖的,讓他更安心地教書。
這位先生愛吃蠔是真,吃不厭是假,不幾天就大傷胃腸。村里人看著先生漸漸消瘦,就關(guān)心地問“我們款待有何不周?”
先生礙于面子,總是避而不答。
一天,村里抓到一個慣偷,有人主張把他打死,莫留后患。村里的長輩說:“這件事還是請先生來辦。”
先生說:“把賊子關(guān)起來,從今天起,將準備給我吃的蠔仔都讓給他吃。”
聽了先生對盜賊的處置,大家感到莫名其妙,但是,既然要教書先生處理,只得聽憑他意。
幾天后,盜賊忍不住捂著肚子痛苦呻吟。第二天,盜賊就失救歸陰了。
這件事傳到知縣耳朵里,他猜想,盜賊肯定是被憤恨的百姓打死的,于是趕緊派人前往驗尸。但是,左查右驗,卻找不出半點傷痕,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事后,村民們豎指稱贊私塾先生處理得好,私塾先生說:“這叫吃死驗無傷?!?/p>
打那以后,人們也害怕教書先生吃蠔而死,就沒再老是給他蠔仔吃。
教書先生終于知道,食物處理不當是可以致命的。原來,蠔由于生長于海水中和過濾水中微生物作食物,很容易受病毒和病菌污染,如果沒有煮熟,吃了輕則腹瀉,重則帶來生命危險。此外,生蠔在加工過程中如不注意衛(wèi)生,加工后長時間在空氣中暴露,也極易引起一些病毒和病菌的滋生繁殖而導(dǎo)致急性腸胃炎。
這句俗語告訴人們,凡事應(yīng)適度。就像好酒不可貪杯一樣,再好的食物一旦吃過量,都有可能造成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