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經(jīng)常聽祖輩說起下南洋,一個個故事都充滿傳奇色彩,于是我對當時的那些苦難經(jīng)歷和艱難的奮斗歷程常常無限神往。
李光前在事業(yè)上取得輝煌成就,應該說得益于中華文化的熏陶和西方文明的滋育。他學貫中西,南益集團元老李成楓就曾這樣概括地說道:他的管理哲學和營運策略,使南益樹膠集團形成別具一格的管理及經(jīng)營方式。這套糅合中外、融匯古今的南益樹膠管理哲學,主要還是溯源華人傳統(tǒng)的經(jīng)商美德,再加上先進的西方管理實務。
認真讀完這本畫冊之后,我更加堅信這樣一個道理,那就是:不懈學習才是成功的階梯!
李光前出生于貧苦農(nóng)家,先后在養(yǎng)正學堂、英印學校求學,努力學習英語和印度語,能背誦《幼學瓊林》、《千家詩》、《古文觀止》等文言名作。他寫的《試論郭子儀與李光弼》等多篇優(yōu)秀作文被老師選作范文,刊印給學生仿效借鑒。李光前學習非常認真刻苦,伏案翻譯時,常常左手打蚊子,右手寫稿,譯完就拼起課桌當床睡。他經(jīng)過自己的不懈努力,隨后就順利考入了新加坡測繪學校。
因為不斷地學習,所以知道明理。辛亥革命爆發(fā)時,李光前熱血奔涌,剪掉辮子,滿懷激情地加入同盟會,投身孫中山廢除帝制、建立共和的革命運動,奮力推動滾滾向前的歷史車輪,這標注出他那不同凡響的膽識和照見光明未來的眼光。
機遇總是垂青于有準備的人。因為不懈學習,李光前迎來了人生道路上的轉(zhuǎn)機。
1914年,莊希泉求賢若渴,特邀請李光前到中華國貨公司任英文財庫。這期間,李光前有意識地采購許多中國書籍,尤其是“共和版”課本,不僅增加了公司盈利,還宣傳了中華文化和革新思想。后兼任《振南報》的電訊翻譯,他翻譯的《中國問題》刊登在該報第一版,被推為典范譯文供讀者鑒賞。
在陳嘉庚的賞識器重下,李光前用流利的英語與一個前來公司談生意的美國人對答,最終談成了一筆樹膠出口業(yè)務,陳嘉庚就此成為新馬第一位直接將樹膠銷往美國的華僑商人,李光前功不可沒。他工作期間不恥下問,勤奮好學,很快掌握了樹膠生意的知識和經(jīng)營之道,并學到許多工商貿(mào)易及經(jīng)營管理的知識,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并與中外貿(mào)易界保持著良好的關系。這一切,為他開創(chuàng)自己的事業(yè)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1928年8月31日,李光前與林義順父子在馬來亞麻坡創(chuàng)立第一家企業(yè)——南益樹膠公司,后改組為南益樹膠有限公司,他發(fā)展對外貿(mào)易,開展多種經(jīng)營,很快就成為東南亞首居一指的富翁。因為不斷學習,明白做事都要以身作則,以及誠信在商界的重要意義,他很快就成為了當時海外華人實業(yè)界中,知識層次最高、年紀最輕、致富最快的成功人士。
李光前特別清楚,要服務社會,就要博學多能。
李光前為了方便與馬來族溝通,每次午餐后都要擰開半導體收音機收聽馬來語新聞廣播,借此提高馬來語水平。他對于舉辦教育和傳播中華文化不遺余力,與弟弟李玉榮利用《南洋商報》,突出報道世界各地經(jīng)濟貿(mào)易情況,幫助華僑商人經(jīng)營,同時積極宣傳中華文化,維護華僑合法權(quán)益。李光前一向喜愛中國古典文學,注重推廣中華文化,曾將老子《道德經(jīng)》的英譯本,印贈歐美朋友。只要還有一口氣,他都在努力推動文化教育事業(yè)。彌留之際,還贊助出版《殖產(chǎn)樹膠拓荒人》一書。
李光前的創(chuàng)業(yè)歷程并非一帆風順,同樣歷經(jīng)坎坷,甚至遭遇重挫。但勤奮學習和深入思考總能讓他信念堅定,堅強如鋼,在一次次的商海風浪搏擊中,最后總能沖出陰霾,擁抱彩虹。
通過學習,還能大大提高個人的思想認識水平。李光前不僅認為華僑應該變“落葉歸根”為“落地生根”,他還呼吁華族、馬來族、印度族等和睦共處,積極參與當?shù)卣?、?jīng)濟、文化事業(yè)建設。他興辦公益,不分種族,他的思想和周恩來總理所力行倡導的華僑政策相吻合,這足見李生生眼界之高!
不懈地學習不僅能讓我們獲得知識,掌握技能,還能讓我們提高認識,堅定信念,增添無窮的向上力量,這無疑是我們能取得驕人成績的重要保證!
于是,我們不得不相信學習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