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扎即輸精管結扎,通過阻斷精子輸出通道,阻止精子進入精液,而達到節(jié)育目的。手術后精液仍然可以射出,但由于精液中沒有精子,不能引起妊娠。
目前,中國關于男扎的最新操作規(guī)范由中華醫(yī)學會編著,介紹了兩種方法:傳統(tǒng)方法和直視鉗穿法。直視鉗穿法輸精管結扎僅需用兩把特制器械,通過在陰囊上穿刺一個小孔取代兩側切口的傳統(tǒng)輸精管結扎技術。它操作直觀,手術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少,受術者痛苦小,恢復快。
作為永久性的避孕方式,男扎的復通率約98%,復育率為50%~60%。男扎手術比女扎手術更簡單、安全和便宜。女扎手術須進入腹腔操作,術后住院觀察。男扎手術在外部操作,術后觀察兩小時,檢查局部無出血等異常情況,就可以回家,一周內避免體力勞動和劇烈運動,手術的傷口只需用創(chuàng)可貼覆蓋。
男、女性結扎手術都是效率極高的節(jié)育方法,女扎的失敗率約為0.5%,男扎失敗率約為0.1%。雖然結扎術后的再孕很少見,但女扎術后失敗則存在異位妊娠的風險。專家認為,如果夫婦雙方對兩種結扎手術都能接受,輸精管結扎術應該是更好的選擇。
根據聯合國人口署2012年7月發(fā)布的全球避孕方法應用,伊朗、孟加拉、印度、菲律賓男扎使用率分別為2.3%、1.2%、1.1%、0.1%。盡管比率不高,但一些宗教國家,如穆斯林國家、天主教國家等,輸精管結扎術的應用都在上升。
但中國男扎則呈下降趨勢,似乎陷入惡性循環(huán)——越不介紹,越少人知道,受術者越少。除受男性優(yōu)勢的傳統(tǒng)文化影響外,還包括計劃生育工作模式的轉變,有關男性絕育手術的信息匱乏及誤解,宣傳和導向的偏好,育齡人群生育觀念的轉變,以及市場經濟的沖擊和人口結構的變化等。
數十年間,中國的計劃生育經歷了巨大變化。上世紀50年代初,中國開始宣傳節(jié)制生育;1978年3月,“國家提倡和推行計劃生育”第一次被寫入憲法;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把實行計劃生育確定為基本國策,《憲法》第四十九條規(guī)定:夫妻雙方有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
此間,人們對男扎的態(tài)度也發(fā)生了巨大轉變。50年代初,很多人希望并自愿做男扎,因為生了四五個孩子后就不愿再生了。而當計劃生育成為強制,要在短時期內做大量的手術,知情選擇、手術質量就難以保障,男扎也逐漸被“污名化”。
據國家衛(wèi)計委數據,從2002年到2012年,中國的避孕結構也在發(fā)生變化。長效避孕方式包括男扎、女扎、宮內節(jié)育器和皮下埋植劑,除宮內節(jié)育器外,比例都在下降。而短效避孕方式中,口服避孕藥的下降幅度為54%,使用避孕套者增幅為228.6%。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中國目前的男扎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但許多男性都已顯示出承擔避孕責任的意愿。調查表明,79%的成年男性認為,避孕不僅僅是女人的事。摘自《瞭望東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