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擁有4000年的姓氏記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21世紀到公元前16世紀的夏朝。自900年前的宋朝以來,姓氏分布保持了一貫性。其中在中國人中最常見的“王、李、張”三大姓氏,在宋、元、明和現(xiàn)代分別約占總?cè)丝诘?1%、17%和18%,相對穩(wěn)定。
遷移造成長江流域姓氏多 由于姓氏通過父系得到繼承,可以將它們視為Y染色體基因的標記,因而將姓氏當作遺傳印記,將有助于理解人口遷移的作用等遺傳歷史結(jié)構。
從歷史上來看,中國100個最常見的姓氏中,有97個姓氏起源于春秋時代(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和戰(zhàn)國時代(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集中在長江與黃河之間的平原地區(qū)。目前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同姓率小,姓氏多樣性高。有研究團隊分析認為,是由于歷史上從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的多次大規(guī)模的人口遷移造成的。目前在長江流域最常見的陳、李、黃三個姓氏本是發(fā)源于中原地區(qū),到了兩晉、南北朝時期開始向南方遷移。
姓氏分布與遺傳基因有關 中國科學院姓氏研究專家袁義達研究員介紹,當代的中國姓氏分布與遺傳基因的分布基本是一致的,反映了中國人姓氏傳遞的穩(wěn)定性和連續(xù)性;漢族南北遺傳組成上的差距大于南方漢族與南方少數(shù)民族、北方漢族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之間的遺傳差距,其分界地帶在南嶺和武夷山,而不是人們通常認為的長江。研究還發(fā)現(xiàn),中國人100個最常見大姓約占中國總?cè)丝诘?5%,是組成各地人群遺傳結(jié)構的主要成分;幾千個小姓往往表達了地域性特征,是相對比較完整地保存著中國人遺傳多樣性基因庫的最好隔離群。(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