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浦城收一收,有米下福州”,“砍不完的高陽杉,吃不完的浦城米”。
福建沿海地區(qū)人口密集,人多地少,民不敷食,其中福州尤其缺糧。福州府直轄的閩侯、侯官兩縣,土地有限,每年本地出產(chǎn)的糧食,即使是豐年,也只夠吃一季,根本不足供應(yīng)全城幾十萬市民食用。福州城內(nèi)居民、駐防的旗營、綠營官兵以及四方往來雜處之眾,全賴上游米生活,偶遇天旱,數(shù)日之間,米不得下,則全城嗷嗷待哺,無法舉火。聯(lián)絡(luò)閩江上下游的運糧水路,是福州賴以生存的生命線。
明清至民國時,福州糧食供應(yīng)主要靠閩江上游的延平、建寧、邵武三府,余糧順閩江而下供應(yīng)福州城消費,形成一個完整的運銷系統(tǒng)。閩西北包括建寧府7縣(建安、甌寧、建陽、崇安、浦城、政和、松溪),延平府6縣(南平、順昌、將樂、沙縣、永安、尤溪),以及邵武府的4縣(邵武、光澤、泰寧、建寧)。三府境內(nèi)有不少河谷盆地,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從來都是福建的糧倉。三府山多田少,大多是高山,遇雨急暴漲,消退很快,水稻受災(zāi)不多。所以農(nóng)民不擔(dān)心雨水多而擔(dān)心雨水少。雖然田地肥沃貧瘠、產(chǎn)谷多少各有不同,但一般一年三熟,即早稻-晚稻-小麥。延平府的南平、沙縣、順昌、將樂4縣和邵武所屬4縣,土層肥厚,米谷出產(chǎn)也多,常有商販來販運。即閩北山區(qū)小縣光澤縣而言,該縣每年產(chǎn)20萬擔(dān)大米,由水路運到福州的,每年有3萬多擔(dān)。
福建最北端、閩江源頭的浦城縣土地最為膏腴、米谷最為豐裕,有“閩北糧倉”之稱。浦城地處閩江上游,從1783年至1802年約60年間,山頭地角,均墾為良田。以至于阡陌縱橫,沃野千里,連成一片。到1983年,浦城縣糧食總產(chǎn)4.8億斤,提供商品糧2.1億斤。
明清時期,浦城糧食大批沿著閩江源源不斷地運到福州,浦城到福州水路一千多華里,滿載大米的麻雀船、圩船順南浦溪魚貫而下,入閩江水道,八、九天即可到福州,從浦城而來的大米,叫做“溪米”,即借用江水運到福州來的。蒲城的大米除了沿閩江接濟下游福州府外,還可以由閩江出海口運至莆田、泉州、漳州等地銷售。浦城大米蜂擁而來,福州米價迅速下跌,米價平穩(wěn)之后,閩南商販集中到福州洪塘來販運“溪米”。
浦城米在福州市場上一直享有盛譽。浦城九牧鄉(xiāng)黃畢洋村所產(chǎn)的“個半米”顆粒飽滿透明,蒸熟有濃郁的香味,膠性好,清朝乾隆、嘉慶年間曾被選為進貢皇宮的“貢米”;蒲城紅米,粒大色艷味道香,福州人譽為“美人紅”,馳名遐邇。蒲城“美人紅”分桃紅和胭脂紅兩種,表紅腹白,粒小細長,蛋白質(zhì)、脂肪含量高,香軟可口。
清代浦城人梁恭辰記錄了一個莆田米商販米發(fā)財?shù)墓适拢浩殖侨酥芊馕逃行值芪迦耍判械谖?。周封翁成年后,販賣浦城米到福州,賺了不少錢。他的三哥很嫉妒他,便學(xué)他做米生意,但折了本。一次,他打聽到幼弟所買的貨物和行期,一定要和周封翁一起去,周封翁也高興有三哥作伴。半途中,周封翁的船破了,要停留堵漏。這時,有個從福州回來的旅客提供了一條信息,福州米價飛漲,三哥告別幼弟迅速地先走了,他運米到福州,然后買了大量其他貨物回浦城,這次賺了不少錢。周封翁后到福州,米價反而漲價一倍,獲利比三哥多很多。
福州口糧之所以不缺,主要是因為以浦城為首的閩北各縣有余糧接濟。雍正年間,福州斗米(150市斤)不過百錢(約今30元),也即米價為0.2元/市斤,市民從周邊山上打柴,食鹽、魚干、海產(chǎn)品豐富,取之不竭,加上郊區(qū)盛產(chǎn)紅薯、檳榔芋,福州市民雖然窮苦,但基本臉無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