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電視臺品牌節(jié)目《非誠勿擾》,對相親成功的男生女生喜歡用“牽手成功”這句臺詞。的確“牽手”用在這里十分得當(dāng),無論是看還是聽,都令人感到很舒服。
不知您知道否,在臺灣和閩南,“牽手”還是一種稱謂。方言相通的臺灣和閩南人在介紹自己的配偶時習(xí)稱“牽手”,甚至未婚情人也不例外。記得2005年5月1日,連戰(zhàn)先生(現(xiàn)任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在西安清涼寺祭掃祖母墓時,他就用閩南話說到牽手:“今天里來到西安,與我的牽手跟囡仔來祭拜我的阿嬤,這是60多年以來頭一次,對我來講這個意義非常重大……”“牽手”的確是一種獨特、親切的稱呼!同甘共苦,愛定情堅的夫妻不但是心連著心,而且是手牽著手的。
海峽這邊的“牽手”這一獨特稱謂的首創(chuàng)在于臺灣。據(jù)說,不少到祖國大陸探親旅游的臺胞,聽到許許多多的大陸老夫老妻互稱對方為“愛人”,有的大惑不解,有的失聲而笑,有的心里自問:“難道這么多老人都在談情說愛嗎?”原來,在臺灣只有戀愛的男女才互稱“愛人”,而介紹和稱呼自己的丈夫或妻子時,大都喜用“牽手”這一昵稱。如稱別人的妻子就說:“你牽手的”;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妻子時則說:“我牽手的”。
說起“牽手”稱謂,源出臺灣高山族平埔語。平埔人原是“母系”家庭制度,舊時,嫁娶大都由男女青年自由挑選,自由結(jié)合。當(dāng)女孩長大后,父母要給她建一間房子,讓她單獨居住,到了適婚年齡的姑娘尤重梳飾打扮,穿上引人注目的漂亮衣裙去“旅游相親”。如果“白馬王子”相中這位妙齡女郎,他就會采擷芍藥、玉蘭等有婚戀象征意義的花束,獻給姑娘。姑娘如果也看上如意郎君,就奉獻夏日般的熱情,迎他入房同居。待到身懷六甲時,就手牽著男人的手去拜會雙親,請求承認。因此,當(dāng)?shù)匕呀Y(jié)成夫妻稱為“牽手”。臺灣《鳳山縣志》中有這么一段記載:“(高山族)男女于山間吹響嘴琴鼻蕭,歌聲相和意相投,各以佩物相贈,乃告其父母……名曰‘牽手’”。高山族人也把“牽手”當(dāng)作結(jié)婚的代名詞,倘遇日后感情破裂離了婚,則稱“放手”。臺灣高山族平埔人多住在平原,與漢族人雜居,而漢族人大都是古代閩南的移民。他們通過增進了解,友好相處,后來發(fā)展到通婚聯(lián)姻,甚至連語言也相互引用。凡是平埔姑娘同漢族人結(jié)婚,姑娘就到男方家去“牽”意人,攜手來到娘家,把他稱作“阮牽手”。這里的“阮”可不是姓氏,而是臺灣閩南方言語系中“我的”意思。
“牽手”這一稱謂很好,牽手是一種古老而堅定的承諾,是一份神圣又認真的責(zé)任。生活當(dāng)中,彼此把手伸向?qū)Ψ?,既可以給人以扶持以力量,又可以給人以溫暖、撫慰和關(guān)懷,兩手相牽有如兩心相連?!对娊?jīng)》中有這樣的句子:“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一個嶄新的生命呱呱墜地,由父母疼愛著呵護著牽著手,一步步牽出花園般的家庭,走進社會大家庭。童年時兩小無猜的伙伴牽手游戲,那些時光叫天真;青年時兩情相悅牽手于花前月下,那些日子叫瀟灑叫浪漫。中年如負重的馬匹承載著生活的重荷,夫妻十指緊扣,兩心相隨,對父母盡孝,對彼此盡義,對子女盡責(zé),共同營造溫馨的港灣;老年像陳年的美酒,貯存越長愈加醇香。夕陽下、晨光中,發(fā)染霜雪的老來伴手牽著手幾步一歇,仿佛在回首漫漫的曲直凸凹的人生歷程。
我贊賞創(chuàng)造“牽手”這一稱謂的人。作為夫妻也好,戀人也罷,心連著心,手牽著手可以戰(zhàn)勝漫漫人生路中一切艱難險阻。牽手是互相體貼,是互相關(guān)愛,十分形象感人。無怪乎,它能從臺灣的深深的密林里,高高的山地上走了出來之后就廣被接受,跨越海峽,跨越時空,在一水相連的海峽西岸流傳開來。與臺灣一脈同根的閩南人似乎覺得“牽手”之稱既親昵又文雅,于是你“牽”我“牽”,就像當(dāng)年的閩南語歌曲《愛拼才會贏》,一夜之間風(fēng)行全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