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安縣華豐鎮(zhèn)半嶺亭村,距縣城僅六七公里,海拔600多米,人口只有400多人。這里遠離城市的喧囂,沒有高樓林立,也沒有車水馬龍,更沒有燈紅酒綠,只有大自然賦予的青山綠水。
一個碧空如洗,陽光明媚的周末,與朋友相約來到半嶺亭村尋找“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樂趣。
車子沿著彎曲的林蔭小道徐徐而上,不久便駛進村部大院內(nèi)。熱情好客的主人把我們迎進寬敞明亮的會議室。大家沐浴在柔和的冬日里,品茶聞香。
半嶺亭村天空是湛藍的,大山是青翠的,草地是碧綠的,花兒是艷麗的,泉水是甘甜的,連空氣也是清新的,民風(fēng)更是純樸的…….
站在高處遠望,朵朵白云如流動綿羊、似萬馬奔騰,藍藍的天空宛如碧波蕩漾。一只雄鷹在空中翱翔,越來越近,“咔嚓、咔嚓……”瞬間,雄鷹飛進了鏡頭。
農(nóng)家樂園
半嶺亭家家依山建新房,戶戶通上水泥路,背靠大山,面向九龍江。密林中的新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有如仙女散花撒落人間。每座新房大多是開放式獨立門戶,有三層或四層。
村支書老李的家建在半山嶺上,是個典型的“農(nóng)家樂園”。門前是個菜園,也是花園。包菜、花菜、芹菜、芥菜、白菜、蔥、蒜……時令蔬菜應(yīng)有盡有,綠油油、鮮嫩嫩;菊花、茶花、桂花、雞尾花、杜鵑花、三角梅、一品紅……有的含苞欲放,有的綻放飄香,可謂群芳競放,爭奇斗艷。
花園里的芍藥花最惹人喜愛。有芳花吐蕊,有鮮花盛開,那五顏六色、密密層層的花瓣,緊緊包裹著雞蛋大小的黃色花蕊,在綠葉的映襯下顯得更加艷麗多彩。我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在同一株芍藥花卻盛開著2朵潔白和深紅不同顏色的鮮花,相互比美爭寵。本是同根生,花開各不同。百花園里一棵棵帶著露珠的花兒,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晶瑩剔透,富貴嫵媚。幾只蜜蜂圍在鮮花上不停地飛舞,森林里傳來小鳥委婉動聽的歡歌,給這寧靜的小山村增添幾分歡樂喜氣。
芍藥花自古就是中國的愛情之花,有“牡丹為花王,芍藥為花相”之說,與牡丹并稱“花中二絕”,現(xiàn)在也被譽為七夕節(jié)的代表花卉?!对娊?jīng).鄭風(fēng)》中有“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的記栽。西方的玫瑰是帶刺的,中國的情花芍藥不僅美麗,而且可以入藥治病,常飲可使氣血充沛,容顏紅潤,精神飽滿。難怪主人把芍藥花培育得如此嬌艷。
中午時分,陽光灑滿大地,把林海掩映下的半嶺亭曬得暖暖的。主人家的英雄母狗剛剛產(chǎn)下12只狗仔,老大娘小心翼翼地把小狗抱到母狗身旁,母子相互依偎,盡情地沐浴著冬日暖陽。大家驚奇地圍著小狗轉(zhuǎn),舉起手中的相機拍下“母子情懷”。
“這是天然紅菇,這是自家種的青菜,那是家里養(yǎng)的土雞土鴨,山里沒有什么好吃的東西招待大家,只有這些土的野的,大家一定要吃飽?!痹诖蠹已劾?,這是豐盛的午餐,全是美味佳肴,老李卻歉意地說。
土雞土鴨,蘿卜青菜,筍干咸菜,人見人愛。蘿卜白菜馬鈴薯,冬季時節(jié)最進補。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津津樂道。
“這是農(nóng)家自釀的紅酒,你們喝看看?!敝魅瞬挥煞终f,每人一杯送到客人面前?!白D彝バ腋?,萬事如意,馬到成功!”“祝您工作順利,事業(yè)有成,開心快樂!”大家舉杯相祝,明天更美好。酒足飯飽,個個滿臉通紅,其樂融融。
新路古道
漫步在寬闊潔凈的水泥路村道上,村主任李碧海告訴筆者,三年前,村里多方籌集資金,村民自愿投工投勞,新建500米長、貫穿全境的水泥路面村主干道,半嶺亭從此告別路面崎嶇不平,雨天路滑難行的歷史。
村道兩旁風(fēng)景如畫。只見鮮花爛漫,爭艷斗妍;修竹搖曳,婆娑起舞;古樹參天,挺拔蒼翠;果樹成林,連綿百里。
路邊有個小公園,里面有單杠、雙杠、步擺機等運動器材,兩個老人坐在公園的石板凳上曬太陽,悠閑地抽著旱煙。身旁的兩個小女孩追逐嬉戲,逗得老人樂開了花。公園四周盛開著五顏六色的鮮花,把小公園裝扮得分外妖嬈。微風(fēng)吹拂,花香彌漫。每逢村民們在這里休閑、健身、賞花是最幸福的時光。
古樹是道亮麗的風(fēng)景。百歲薄姜木、柯木、樟樹、銀梨不算老,最古老的樹木當(dāng)數(shù)紅錐樹,從掛在古樹上的牌子上看到:福建古樹,國家三級保護,樹齡261年。雖歷經(jīng)200多年風(fēng)霜雨雪的洗禮,古樹依然挺拔,枝繁葉茂,郁郁蔥蔥。樹冠伸展跨過村道,濃濃的樹蔭下,成為上山勞作的村民遮風(fēng)擋雨的歇腳點。
枇杷、楊梅、香蕉、板栗、龍眼、柿子、蜜柚……半嶺亭溫暖多雨,土地肥沃,適宜南方各種水果種植,是遠近聞名的水果村。全村水果面積達1000多畝,楊梅、枇杷就占有一半面積。每逢采摘季節(jié),吸引廈門、漳州等地商販開著小車,在村道上排成長龍前來搶購。
路邊的幾棵老柿樹,特別引人注目。落葉飄飄灑灑,在地上積滿了厚厚的、軟軟的黃葉。光禿禿的枝丫上掛滿了金黃熟透的柿子果,猶如一顆顆小燈籠,在陽光照耀下金光閃閃,熠熠生輝,令人驚嘆。同行的驢友小心翼翼地捧起一串柿子,燦爛的笑靨與累累的碩果定格在方寸之間。
新路演繹新風(fēng)尚,勁吹文明風(fēng)。與之相鄰的古道訴說著陳年故事,再現(xiàn)昔日繁華。據(jù)當(dāng)?shù)乩先私榻B,從半嶺亭通往新圩古渡口7公里路,是條重要的交通古道,龍巖、安溪、漳平的貨物途經(jīng)古道,從古渡口中轉(zhuǎn)至漳州、廈門,閩西北一帶和華豐到新圩古渡口趕集,買賣柴、米、油、鹽、茶,土特產(chǎn)或生活用品也要途經(jīng)這里,曾是有名的古道茶擔(dān)。每逢圩日,古道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的人流物流,十分熱鬧。熱心的村民在路邊賣咸顆、面食等點心,免費供應(yīng)茶水。為防止土匪搶劫,村里成立保安團,在路邊建起兩層高樓房作為崗哨,設(shè)有槍眼,管叫槍樓,為路過行人保駕護航。槍樓歷經(jīng)百年風(fēng)雨,依然不倒。
如今,新圩古渡口已被列入“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碼頭遺址、漳州市富美鄉(xiāng)村示范點,而通往古渡口的半嶺亭古道,更凸顯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蜿蜒百里的九龍江北溪,孕育了勤勞樸實的半嶺亭人;承載著百年夢想的古道,鑄就了半嶺亭人勇敢堅毅的品格。小小山村,竟有排長以上軍官10個,軍人10個。參軍夢、愛國情,在這里一代一代傳承發(fā)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