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受友人文史專家永懷先生相約,與他一起去看了南安的一些老房子,感受到了它們物質與精神凝聚而成的美感。從它們的完整與殘缺中,觀想了歲月變遷的模樣!
一 黃怡瓶故居
這故居位于南安市豐州鎮(zhèn)頂堡村,這也是我奶奶娘家的村落。它離我如今的家小商品市場很近,在地理上甚至可以說是同村。然而,雖是如此親近,但這三十多年來,我卻是第一次走近它。之前因為對它陌生,所以近在咫尺,卻總失之交臂。老話說:遠親不如近鄰。而我與它,卻有著一股陌生近鄰如在遠方的感覺?;蛟S這就是人心的冷漠,或也是社會浮躁的必然!
黃怡瓶是位愛國愛鄉(xiāng)的華僑人士,出生于1887年。他童年失學,少年時期南渡印尼,以雜役工白手起家。經過自己辛勤努力,先后創(chuàng)辦了油廠、米廠等等,成為了當?shù)匾晃坏赂咄氐膶崢I(yè)家。上世紀20年代他回國省親,資助了南安與安溪三所學校的創(chuàng)辦經費。30年代第二次回國,他獨資創(chuàng)辦了明志小學,并負責全部經費,而后又在豐州創(chuàng)辦了南安華僑中學,并在印尼創(chuàng)辦了瑪華小學、瑪華中學等等??箲?zhàn)期間,他任南僑籌賑總會印尼瑪瑯分會主席,籌募款項和醫(yī)藥支援祖國抗日。1955年,他應邀參加北京國慶觀禮,受到周總理的親切接見,以及全國僑聯(lián)正、副主席陳嘉庚、尤揚祖等人的親切會唔。
黃怡瓶的故居,采用了幾乎清一色的紅磚建筑材料,給人眼界明朗的感覺。閩南沿海的房子,大都是白石紅磚或是土石結構,而黃怡瓶故居卻并非如此,它所采用的紅磚,色彩不是非常新鮮,但綜合起來的感覺,卻顯得極是直觀,有著簡潔的線條,給人龐大的視覺沖擊力。
他的故居占地約兩畝左右,為雙層建筑,風格屬于中外合璧。故居里的字跡不多,正上方刻有“桑蓮垂蔭”四字。它與晉江之水,大概只有數(shù)百米的距離,它的結構設計通風能力很強,因而走在其中常能感覺到清風涌動。房子正前方是一大片石埕,給我的感覺在那兒打一場籃球賽,會是十分適宜。庭院中種植的花卉不多,倒是有幾種果蔬,整體給予人田園風光的溫馨感覺。
在離開黃怡瓶故居之時,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有三點:一,主人的名字,有著一種柔和與親切,他的子侄輩聽說我們來參觀,也顯得熱情開朗,不斷為我們介紹與開房開電,令人感動;二,故居十分干凈,顏色溫和,不平淡也不艷麗,但卻溫馨非凡;三,黃怡瓶的精神與人格魅力令我佩服,愛國愛鄉(xiāng)付諸于實際行為,重情重鄉(xiāng)樸實真誠。他似乎一點也不復雜,如同他的故居,挺立的是物質的存在,挺立的是故鄉(xiāng)的情結,挺立的還有骨子里愛國的情操,而其它的雜枝旁脈早已消失在歷史的煙云!
二 十二間古厝與土樓
這古厝位于南安霞美鎮(zhèn),十二間散布于杏埔村內以及周邊,最為集中的主要在杏埔村廟后方地帶。在康熙年間,當?shù)爻霈F(xiàn)了一位名人,稱作為:三射公。他父親進士出身,他以經商為主,由于資產、人口眾多,于是他建有十二幢大厝,其中采用了如今極少見的綠墻磚,并在一些顯眼位置涂有金膜。十二間古厝的地理位置前后相隔近三公里,需要翻山越嶺才可以走遍,可見當時的主人家產之多。三射公,在世時間歷經了三任皇帝的統(tǒng)治,年逾八旬。
走進古厝,內堂大都是木制結構,兩旁有幽深的走廊,保存著當年的容貌。被風雨裝扮了百年后那些斑斕的石頭,給人無比寧靜的感覺。石埕上的縫隙長出了小草,它們與石頭相互映襯,它們在微風中輕擺身姿,似乎在聆聽古老的傳說,又似乎在不滿如今古厝的陳舊。然而這一次,我和友人卻被擋在古厝之外,當?shù)厝苏f,古厝構件曾經被盜,因而他們對于外來之人都有著十分強烈的防備心。我想,這是農村人見識窄守財重的緣故。因為曾經受傷,而認為外界非常陰暗。古厝之前的村廟,墻壁上保留著一些古老的壁畫。或是因為它缺少修葺,才難得保存了下來,不像城鎮(zhèn)繁華處的一些寺廟,在翻建時早已把古韻丟失得一滴不剩。古厝右手邊有一包公廟,雖不古樸,但在閩南卻也極是罕見!
土樓也位于杏埔村,據(jù)說是防抗倭寇與土匪之用,也傳說它是藏寶藏糧所在地。它所用石料巨大,配有閣樓,有著三百多年的歷史。土樓內的建筑大都早已坍塌,而正面石墻卻保存得完好。從正面看上去,它有如一堵城墻,淡黃色的花崗巖面鏈接處十分平整,似是一個整體,顯得高大。似是時光的鏡面,在歲月的流失中,不見紅顏,有如老相片一樣的顏色。土樓大門的石頭厚度有一米左右,為拱門狀,哪怕只剩那一堵墻壁,也不難看出當時工匠手藝的高超。如今那面墻壁上有著許多常綠藤本植物,細細的枝條不密不松在墻面上駐留,仿佛在落幕的繁華后,還封存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時光,又似乎人間不忍那最后榮光的離去,而使出了全部的力量要將之挽留!那些藤條也是高超的畫師,在墻壁上作著大自然最優(yōu)美的畫卷!
面對著這些老房子,我發(fā)現(xiàn)自己生命的短暫與渺小,最偉大的人都會逝去,只有藝術的結晶會一路散發(fā)它們獨有的光芒,只有植物才能真正煥發(fā)一次又一次青春。土樓邊上粉紅色嫁接的雞蛋花,那時正開得鮮艷,而土樓的破敗在訴說著幾多滄桑!
三 林路厝
“有林路富,無林路厝”,這一句話吸引了我走向它的熱情,這是當?shù)亓餍械囊痪渌渍Z。林路厝位于南安省新鎮(zhèn)滿山紅村,林路是旅居新加坡的華僑。據(jù)傳,當年落成的林路大厝共有前后三落,有民居、祠宇、花園、書房、梳妝閣和埕欄護亭等,占地6.5畝,共有大小房間99間,建設時所用的墻磚、地磚與水泥,大都皆由海外運來,其中花費的人力物力很是龐大。據(jù)傳,林路有著木匠絕活,人稱“小魯班”,上世紀初新加坡的維多利亞紀念堂由他承建,當時為新加坡最宏大的建筑物!
友人帶我到達了省新鎮(zhèn),走過林家的祠堂,來到了林路厝。它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厝前正對面有一石頭架起的戲臺,戲臺不大,但卻顯得精致與古樸,它兩邊各有十來米長的石道與臺階,后方是一個池塘,水光明媚,下方空間里開了一個窗戶,透過窗戶而來的水光我不由想起了荷塘夜色,這定會是同樣的靜溢,同樣的柔美!
走到戲臺處,看向林路厝,它也是中西合璧的風格,兩邊閣樓結構依然完整,一樓廳堂顏色呈大紅,觀望二樓它的顏色卻已退化貽盡!經歷了百年的風雨后,林路厝大多建筑在“破四舊”時期都已被破壞,現(xiàn)僅存民居3座,祠宇和花園各1座。而今,最吸引我的有三個地方:一,天井,中間的花兒開得正艷,四周粗大的杉木顯得牢固,樓上與樓下以明顯的顏色陳述著它歷史的蘊含。天井不深,里面有著一塊石碑,刻有“泉州十佳古民居”;二,踏過彎曲的木制樓梯,二樓正廳有著林路家訓的字跡。字跡用書法所寫,有些已經褪色,但隱約可以看出其中不少內涵。其中的慈、善、正、勤等含意,注釋著一位事業(yè)成功者與生命長者對于人生的領悟。二樓的房間大都空著,墻壁上有著建筑時設計好的壁中書櫥。也因如此,那幾乎空蕩的房間,卻仿佛散發(fā)著一股深沉的書香味;三,一樓廳堂有著徐悲鴻先生為林路所作的人物油畫像的影印掛件。畫面上的林路有著一份剛毅與內斂。他左手平放,右手拿著一把扇子,穿著白色長袍與黑色上衣,有著銀白的頭發(fā)與胡須。他的眼神,看得很深遠,仿佛思緒萬千,似是在沉思,似是在望遠……
南安的名人故居無數(shù),其中不乏精品。一天時間的漫步,遠遠不夠我將之收入眼里。然而,這走馬觀花的旅程,卻依然使我收獲良多。那些故居,大多曾經輝煌,當然也有平實之作。然而,在光陰的河流里,那些五彩繽紛,哪怕黃金鑲嵌所在,皆已暗淡。留下的更多的是,曾經主人們勤勞向上的理想以及熱愛家鄉(xiāng)與祖國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