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富不與官爭,這是款爺們的座右銘。在古代,一旦成了款爺,手里有點錢,無不想盡快將錢換成權(quán),好讓榮華富貴能長長久久。
以錢換權(quán),最快的捷徑莫過于捐官。不過,要捐官,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兒。首先,運氣得夠好,生逢衰朝末代,恰好大老板又急缺銀子,這才有捐官的門路;其次,再怎么著,哪怕是走后門的,肚子起碼得有點墨水。畢竟捐了官,后頭還有個如何當官的問題,若是一無所知,不學無術(shù),烏紗帽保不久不說,恐怕還得遺臭萬年。
可見,捐官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兒。當不了官,又想有權(quán)力,咋辦?還有個辦法,就是結(jié)交一些“潛力股”,日后等對方飛黃騰達,自己也跟著沾光,這也是另一種方式的以錢換權(quán)。
為啥不結(jié)交一些當紅“牛股”?原因很簡單,人家牛氣沖天,拍馬溜須的人多了去,多你一個不多,少你一個不少。這種情況下,任你送再多的錢,人家也不見得稀罕。當了官再去奉承他,比起沒當官時就去奉承他,效果自然大不同。
有錢好辦事,對于款爺來說,想結(jié)交“潛力股”,方法多的是。
最普遍的方式是全面撒網(wǎng)。古代很多款爺,有了錢,就拼命修橋造路,興建學堂,讓同族或者附近的學子都能免費入學。滴水之恩,涌泉相報,日后若有人金榜題名,自然需記著昔日的恩情。有這一基礎(chǔ),再加以籠絡(luò),自然容易多了。這種方式,名為慈善,實則為自己大展人脈,今日種因,他日結(jié)果。
全面撒網(wǎng)是必須的,重點培養(yǎng)也少不了。對于一些有資質(zhì)有前途的讀書人,今日趁人家還未發(fā)跡,雪中送炭,總比他日發(fā)達了,再去排隊爭著錦上添花來得好。北宋宰相李彥邦之父李浦,每次有老家的舉人進京趕考,總不忘送其盤纏,名為“結(jié)緣”。
李浦如此“廣結(jié)善緣”,自有其道理。中舉已是不易,進京趕考,考中的機會自然大了許多。趁這群超級“潛力股”還未發(fā)家時,加以拉攏,日后若是高中,點滴恩情銘記于心,好處自然少不了。
不過,款爺蓄意結(jié)交是一回事,人家賣不賣面子,又是另一回事了。
“不識相”的人,古往今來皆有,“包黑子”就是這么一個人。包拯年少時,聲名在外,有富人想結(jié)交,多次相邀,卻被拒絕。包拯曾對有人提起,正因日后可能為州郡長官,今日若被富人拉攏,他日為官,難免不被利用。況且,今日收人恩惠,他日若是和富人有所沖突,還能抹得開情面嗎?
可有包拯這種覺悟的人,并不多。秦檜是典型的反面教材,還未當官前,就未曾受邀而主動上門,想款爺討要財物。甚至,有時給得不多,秦檜還當面嫌少,非得拿夠了才愿意離開。如此無賴作風,早就為日后的貪得無厭埋下了伏筆。
可見,不管是款爺結(jié)交“潛力股”,還是“潛力股”傍大款,都有境界之分。交得好,傍得妙,也不乏為日后打出一條光明大道的人;可若是心存不良,或者貪得無厭,下場恐怕就悲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