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記者在東山島的門戶八尺門海堤看到,一些東山島人專程來到這里,用手機、數碼相機記錄這條53年來與海島人生活息息相關的海堤最后一面。因為,海堤以及堤上高筑的向東渠渡槽將于4月份拆除。
八尺門海堤好比進入東山島的門檻,1960年開建,1961年建成,全長620米、寬17米。海堤建成后,徹底改變了進出東山島只能依靠渡船的歷史,從此東山島成為半島。
為解決東山島缺水問題,1971年9月,東山、云霄兩縣共建“向東渠”,1973年3月建成,從云霄縣境內引水入島。向東渠穿山越海,全長85.81公里,僅次于全國聞名的“紅旗渠”。八尺門海堤上筑起的21米高的向東渠渡槽長達560米,石砌槽墩57個,十分宏偉壯觀。東山縣文史專家林長華說,據東山、云霄地方志記載,當時,沒有統一的施工隊,而是由兩縣分段施工,云霄出動民工4萬余人,東山出動民工1萬余人。半個多世紀過去,海堤上57座高大的渠墩,依然壯觀。漫步渠墩下,還可看到條石上刻著“澳角大隊”、“白塔大隊”等,都是當年集體建造的見證。
2003年12月,東山縣為改變八尺門堤面道路窄,堤下沒涵洞,海水不能流通,嚴重影響海上交通和水產養(yǎng)殖的落后狀況,籌措資金在海堤下游50米處新建“八尺門跨海大橋”。2005年11月26日,總投資5408萬元的八尺門跨海大橋竣工通車,橋長520米、寬18米。隨后,東山又興建了連接詔安的大產大橋,兩條通道滿足了進出東山島的需求。
由于八尺門海堤將東山灣、詔安灣攔腰截斷,海水不能流通交換。加上多年來附近海域網箱養(yǎng)殖發(fā)展、投餌量增多、人們生產生活的移居以及廢棄物的排放,使得八尺門海域海水日趨富營養(yǎng)化,對海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負面影響日益凸顯。向東渠的老化破裂也很嚴重,實際利用率很低。為此,4年前,漳州市提出拆除八尺門海堤,以恢復兩大海灣的自然屬性?!?013年東山縣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要完成八尺門海堤貫通工程,進一步改善海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根據規(guī)劃,工程分為三期,其中一期工程為八尺門海堤及其堤上向東渠的拆除和清淤,新八尺門大橋基床防護、海域兩側護岸建設等。
2014年2月以來,八尺門海堤所在地杏陳鎮(zhèn)多次召開鎮(zhèn)、村干部參加的“八尺門海域漁排清理推進會”,并登門入戶下漁排,積極做到宣傳、服務、督查三到位,促進貫通工程的前期收海工作,以利漁排清空供拆。海堤拆除后,東山將恢復成名副其實的“島嶼”,將對海堤兩側采用吸泥船清淤。因詔安灣潮時早于東山灣,潮位也高,八尺門海堤打開后,漲潮流將從詔安灣流向東山灣,落潮時則相反,從而使兩灣海水得以交換,生態(tài)環(huán)境得到改善。
曾經為東山島發(fā)展立下汗馬功勞的這兩大“功臣”,如今都已到了功成身退的時候。東山縣海洋漁業(yè)局負責人介紹,向東渠跨海部分拆除后,相關遺跡、文物將存進博物館。目前,博物館已進入籌劃階段。而東山、云霄剩下的向東渠將保留,部分還將改造為景觀。
八尺門海堤的前世今生
八尺門,位于東山島北端,與云霄縣陳岱隔海相望,是東山島通往大陸的咽喉,歷代兵家必爭之要隘。這里原系一座古老的渡口。
唐總章年間(669),陳元光率兵開拓閩南,使東山島日益興盛。人們?yōu)楦兄x開漳圣王功德,將渡口稱為“陳平渡”。
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清政府為斷絕東山島人民與抗清將領鄭成功的聯系,在渡口筑8尺高的界墻炮臺,駐兵把守,陳平渡遂改名“八尺門”。
1953年7月16日,1萬多國民黨軍進攻東山島,震驚中外的東山保衛(wèi)戰(zhàn)打響。東山軍民在八尺門全殲三千多國民黨傘兵,取得八尺門大捷,保證了東山島戰(zhàn)斗的全勝。
東山縣文史專家林長華介紹,1954年前,東山島與大陸交通就靠八尺門老渡口,人力擺渡。1954年11月,云霄常山至東山城關公路通車,八尺門建了一對碼頭(1956年增建一對),機輪方舟渡車。但由于渡運能力有限,難以滿足工農業(yè)生產日益發(fā)展的要求,尤其是用水的需求。
在八尺門建造海堤或大橋,成了東山人民的愿望?!鞍顺唛T海堤”的修建,與時任東山縣委書記的谷文昌密不可分??吹骄用衽胖L長的隊伍等候渡船接送,甚至通過擺渡運輸淡水的情景后,谷文昌沉思:“不修筑一條直通大陸的長堤,東山是很難發(fā)展海島經濟的?!?/p>
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建橋施工難度大。于是1960年,省政府決定建造八尺門海堤,連接東山與云霄。
“1961年6月,八尺門海堤建成?!绷珠L華說,海堤建成使東山由全島變半島,海堤上修建一條兩車道的公路,至此汽車可以直接開上東山島。這是我省第二條連接大陸與海島的海堤,在此之前,連接廈門島與大陸的廈門高集海堤于1953年開建,1955年建成。
1973年,八尺門海堤上又筑起向東渠,將云霄淡水引入東山。至此,東山農業(yè)、工業(yè)開始大發(fā)展。
如今的八尺門不再有蔽日的旌旗,滾滾的硝煙、震耳的廝殺聲,眼前是一個生機勃勃的“海上新村”。如果你有興趣,就乘坐小舟一艘,登上漁排,體驗“耕海牧漁”的生活,聆聽優(yōu)美的漁歌,品嘗閩南功夫茶,大啖生猛海鮮,你會覺得這藍藍的海面上到處洋溢著歡樂和憧憬。登上海堤旁的小山觀景:只見遠處片片蘆筍園郁郁蔥蔥,株株果樹果實累累;長堤兩側布滿網箱養(yǎng)魚,形成海上漁村;碼頭邊滿載生猛海鮮的掛機船,運貨的汽車,交易的商販,熙熙攘攘,一派繁榮景象。
東山島外引水第一水源改擴建工程成功通水
1月20日,通過東山縣牛犢山引水隧洞,一渠清水源源不斷地流入紅旗水庫,這標志首東山島外引水第一水源改擴建工程試通水成功。同時,從云霄杜塘水庫引來的210萬方水將為開春東山人民的生產生活奠定堅實基礎。
東山是個海島縣,淡水資源稀缺,每年都要多次從云霄杜塘水庫引水補充。為消除引水所經過的向東渠、八尺門渡槽因年久失修存在的安全隱患,東山縣投資8835萬元啟動了“島外引水第一水源改擴建工程”。該工程包括輸水隧洞、明渠改暗渠、陸上及海上渡槽箱涵等項目建設,并于1月5日全線順利貫通。正值開春生產生活用水高峰,東山縣以此次從杜塘水庫例行引水210萬方為契機,對該引水工程進行連續(xù)2天的試通水。
據悉,此次試通水成功還為下階段拆除八尺門渡槽、打通八尺門海堤、東山灣與詔安灣海域進行生態(tài)修復解除了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