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麟峰黃氏,出過不少文人墨客。從明天啟五年至晚清就出了七名進上,21名舉人,太學、貢、庠、廩生等超百人。其中黃文煥,明天啟進士、翰林院編修,工詩書畫;黃璂,黃文煥子,工山水,喜作幽石奇蘭;黃任,黃文煥曾孫,舉人廣東四會縣令,詩工七絕,秀韻獨出。書擅草隸,自成一家;乾隆帝口贊:福建無寶,唯莘田詩字為好,黃步香,黃任后裔,工花卉、蝴蝶。其后裔涌現(xiàn)出一批詩人、書畫家。福建省攝影家協(xié)會副主席黃以注(云石)作為黃氏后人,從小浸染在這樣一個深厚的書畫氣場中,承宗風家學,汲黃氏先祖文化精髓,頗有先祖遺風。
黃以注樂此不疲地在夢硯齋忙碌著。他愛好廣泛,長期專注詩書畫印,漸成名家。尤其攝影作品如詩如畫,似乎落款鈴印,吹一口氣,一幅水墨山水就生機盎然地呈現(xiàn)在眼前。其曰:用相機作畫、畫意攝影也。
夢硯齋是黃以注的書齋雅號。
占今名人雅士都建有自己的書齋,并為之起名為齋、屋、居、室、堂、館、軒、園、亭、廬等雅號。這些饒有情趣的室名,常給人以有益的啟示。也是文人雅士心志心境的一種表達方式之一。黃以注的夢硯齋也不例外。
談到夢硯齋的由來就必須提到清代著名詩人黃任(1683年-1769年),字于莘,號莘田,康熙年中舉,雍正年曾任廣東端州市(今肇慶)的四會縣知縣兼署高要縣官,因才高氣傲、性格耿介,受上司所妒,遂以“飲酒賦詩,不理民事”為由將其彈劾?!坝赫迥?,吲歸鄉(xiāng)里,后寄居福州光祿坊早題巷許友墨庵舊址,改名“香草齋”。平日以詩酒自娛,他的詩造詣精深。傳世著作有:《秋江集》、《香草齋詩集》、《香草箋》、《消夏集》等。黃以注夢硯齋里就藏有民國版的《秋汀集注》和《香草箋偶注》。
黃任的硯和他的詩一樣有名,一生蓄藏十方珍硯,故將住所又取名“十硯軒”,自號為“十硯老人”。十方珍硯分別是;“生春紅”、“美無度”、“古硯軒”、“十二星”、“天然”、“著述”、“風月”、“寫裙”、“青花”、“蕉石”。均為端石精品,大部分是吳門制硯大師顧二娘所造。乾隆皇帝在“題舊端石方池硯”一詩中言道:“書窗恒是伴南人,活眼一如月沼涵,十硯軒珍得其二,半欣聚古半懷慚?!鼻』实鬯^的“舊端石方池硯”,從其硯池形式、款銘和“莘田自賞”、“十硯軒圖書”等印銘的情況,顯然就是黃氏所藏十方名硯之一。后被清宮收藏?,F(xiàn)經(jīng)考證,應是現(xiàn)存北京故宮博物院之“美無度”,另一方即是林慰君女士所贈予臺北歷博的“生春紅”寶硯。這兩方古硯,見證了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和兩岸文化的同根同源。其余八方散落民間,無從考證。
黃以注把他的書房取名夢硯齋,表面上的意思是他夢想得到先祖一方占硯這一人生奢望,其實是寄托著他的人生理想,從他作為黃氏后人一硯末藏的惋惜和自責中流露出他對家族文物遺失的深深憂慮,也寄托了他美好愿望:希望和大家一起努力,做好對先人文化的保存、整理、挖掘、傳承。
慕名走進夢硯齋,仿佛走進了一條長長的歷史文化長廊:四壁除名人字畫外,高聳的櫥架層層疊疊地排列著他收集的永泰黃氏文獻典籍,陳列著具有很高學術(shù)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的黃氏名人著述和黃氏名人文獻。厚重的典籍整整占據(jù)兩面墻壁,案臺上放著他剛創(chuàng)作的書畫作品及出版不久的《硯邊拾趣-黃以注水墨畫集》大開本專集。
談起永泰麟峰黃氏,黃以注如數(shù)家珍,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從先祖中的文化名人到傳世的詩書畫印,從古籍文獻散落丟失的痛心到先賢古本的不期偶得的欣喜。他為我們講述他日復一口年復一年的收藏故事。他盡心盡力地收藏家族文化有關(guān)的東西,苦口婆心地勸說族人保護好祖先的東西,費盡心思地淘來一件又一件寶貝:清乾隆版的《麟峰黃氏家譜》、黃文煥的行書橫批《陶靖節(jié)桃花源記》、黃大和的書法對聯(lián)、黃乃發(fā)的手書折枝詩稿……。
黃以注收集家族文獻,發(fā)起籌建麟峰書院,挖掘整理黃氏先賢及其后學的詩文、金石書畫等作品,相繼出版《麟峰黃氏先賢集》、《麟峰黃氏書畫集》、《麟峰黃氏先賢詩文集注》、《黃雪影書畫集》、《黃以鵬作品集》等,引起社會廣泛關(guān)注。近段他奔忙于家山與福州之間,與熱心家鄉(xiāng)文化復興的族人著手建設(shè)家鄉(xiāng)民俗文化藝術(shù)館。
黃以注說他愿意將收集的麟峰黃氏文獻典籍和書畫作品放置家鄉(xiāng)民俗文化藝術(shù)館展示,供世人觀賞。讓家族文化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的肥沃土壤,這既是源于“耕讀傳家、詩書繼世”的家風流傳,也是傳承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美好愿望。“世傳儒業(yè)”的家學淵源培養(yǎng)出大量的優(yōu)秀人才,他們一頭連接著家族,另一頭連接著民族。他們以拳拳之心赤子之懷連接了過去和未來,實現(xiàn)著他們心中文化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