覓食騰沖,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躲在小巷深處的菜街子,各種蔬菜、瓜果水靈靈的透著新鮮惹人喜愛,許多食材帶著山野的氣息讓人叫不上名字。不經(jīng)意間路過的一個小吃攤,煮出來的餌絲、炒出來的大救駕可口得讓人驚奇。
尋找“馬幫菜”
370多年前,徐霞客來到騰沖??疾炝苏?0天,爾后大筆一揮,在游記中寫下了“極邊第一城”五個蠅頭小字??墒?,就是這么一個極邊之地,卻孕育出了以漢文化為主,融合當?shù)厣贁?shù)民族文化、東南亞文化的騰越文化。敢闖能扛的騰沖人趕馬走四方,風餐露宿、跋山涉水,用他們的勇氣和毅力在極邊之地,讓騰沖成為繁盛一時的商埠,也給騰沖人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財富。
而馬幫菜則從飲食的側(cè)面,記錄了騰沖人趕馬走四方的旅途中為鮮活的生活。嚴格地說,馬幫菜并不成體系。騰沖作為蜀道要沖,馬幫自然有適宜野外生活的傳統(tǒng)菜肴,不過當你詢問當?shù)厝藭r,無論是百歲老人還是開餐館的,都很肯定地告訴你馬幫菜就是“趕馬肉”。再追問,無非就是雜菜湯、干腌菜、火燒干辣椒之類的了。
曾在昆明做過多年媒體記者,現(xiàn)回騰沖從事旅游行業(yè)的老朋友楊志國對我說,別把馬幫的生活想得那么有詩意,趕馬人基本上都是日夜兼程地趕路,因為在路上每一天都要冒著生命危險,吃飯和休息時間也就壓縮到最短。所以飯菜以簡單、方便為原則,大多是燒一大鍋飯,炒一肉菜煮一鍋雜菜湯,吃完馬上就啟程趕路了。不過外地人經(jīng)常主觀地將騰沖的美食,統(tǒng)統(tǒng)歸入馬幫菜的行列。因為在這塊由大馬幫馱出來的翡翠之城,許多菜都或多或少地帶有大馬幫時代的烙印。
趕馬肉實際上就是燜肉塊。趕馬人會隨身攜帶干臘肉,做飯時將大塊的肉加上各種作料一起悶熟即可。雖然粗簡,但吃起來卻是滿口生香。如果遇上集市能買到鮮肉,他們就會用鮮的五花肉代替臘肉。當然現(xiàn)在這道菜已被改良精細化了,但大體做法沒變。肉塊過油后再燜炒,是馬幫在行進過程中水源不足時的替代方法。好在經(jīng)過油煎后的肉,反而表面焦脆而內(nèi)中鮮美,肥而不膩,極其下飯。對于吃慣了精饌珍饈的現(xiàn)代人,這種肉食雖然簡單,但也別具風味。
至于雜菜湯,也就是蔬菜湯,種類并不固定,一般是就地取材,關(guān)鍵的配料是要有干腌菜和火燒辣椒。這兩樣趕馬人都會隨身攜帶,做湯時掰幾塊放進去,開胃、驅(qū)寒,特別能安撫因長途跋涉而疲憊的味蕾。如果實在找不著蔬菜,趕馬人也能用干腌菜或火燒辣椒燒個又酸又辣的湯來應(yīng)付一下。
懂吃的和順人
說騰沖,不能不提離縣城只有三四公里的和順。400多年前,這里的居民就開始走夷方,近至70公里外的緬甸做玉石生意,遠的到印度乃至美國、歐洲、加拿大,其中不乏成為巨富大賈者,衣錦還鄉(xiāng)后在和順修建起眾多中西合璧、風格各異的大宅院和宗祠、圖書館等家族或公眾設(shè)施。
富裕起來的和順人舍得吃,也有能力吃,于是吃著吃著也就懂吃了。吃到后來,和順人吃出了縮小版的滿漢全席——三疊水,將和順的飲食文化推到最高水平。在村口“文瀾壯闊”牌坊旁,我遇到在這里開小吃攤的寸大哥和尹大嫂。兩口子都是土生土長的和順人,而且都是村里廚師隊的廚師,對當?shù)氐母鞣N食材、菜品十分了解。
寸大哥說,三疊水是和順的一種高級筵席,一般只有在款待貴賓,以及女兒出嫁后小兩口第一次回娘家時迎接新姑爺、小孩滿月時才做?,F(xiàn)在做的人家也不多了,因為花式多、制作繁瑣,單是材料就得準備好幾天。顧名思義,三疊水就是三輪吃的程序,第一輪是水果、干果等零食,第二輪是點心,第三輪是要上席的八大碗。每一輪都有規(guī)定的花式、數(shù)量,無論是搭配還是做法都非常講究。
風味獨特的土鍋子,儼然是和順、縣城一帶名氣最大的招牌菜,外地人將其稱作騰沖小火鍋,騰沖人則結(jié)合本地特色給其新起了頗為形象的名字叫火山熱海。做土鍋子所用的鍋子器形類似炊鍋,不過鍋子是用陶土燒制的,尤以騰沖城郊滿邑村燒制的陶土鍋子最佳,這種鍋子能吸引鍋中原料的香味,而且用得越老越好。土鍋子講究慢火慢煮,制作時將青菜、芋頭、淮山、紅苕、黃筍、酥肉等十多種食材,用鮮肉骨頭湯煮熟為底料,上鋪一層泡皮,再點綴一圈蛋卷,即成一道色香味俱佳的菜肴,菜味鮮甜醇和。
老宅里的騰沖味
隨著越來越多游客的涌入,在騰沖人眼里幾乎不值一提的許多小吃,被旅游者更多地挖掘出來。比如和順松花糕,采用天然松花粉加紅豆做成,最上面一層是厚厚的黃色天然松花粉,松花粉上還撒有一些芝麻,下面一層褐紅色的是紅豆沙,最下面一層是制糕粉,吃一口,淡淡的松花香味縈繞在嘴里。其中,尤以藺大媽的松花糕最為有名。
到和順,吃一碗寸大媽豆粉必須是一個保留的節(jié)目。今年85歲的寸大媽,從十多歲起就跟著母親做豆粉,掐指算來已經(jīng)七十來年了,許多去吃寸大媽豆粉的人,年紀還沒有寸大媽做豆粉的歲月長。如今寸大媽在和順李家巷里擺了個小攤,她的豆粉不僅做得好,調(diào)料也很好,吃過后喉嚨間漾著一絲淡淡的香味,久久不散。
騰沖城郊尚家寨的僑鄉(xiāng)齋,是當?shù)睾蘸沼忻膹埵像R鍋頭的老宅,有著騰沖典型“四合五天井、走馬轉(zhuǎn)角樓”建筑風格。老宅雕梁畫棟、字畫古桌,一派書香門第的范兒,只是門口懸掛的鈴鐺、馬鞍等舊時馬幫使用過的器具,提醒著其主人也曾是風里來雨里去的一代趕馬英豪。由于僑鄉(xiāng)齋有較為正宗的騰沖美食,當?shù)氐奶厣廖兑粦?yīng)俱全,所以這里每天食客都絡(luò)繹不絕。
在騰沖,大救駕是道可以當主食來吃的名小吃,由于傳說中與落難的永歷帝有些關(guān)系而得名。大救駕說白了就是炒餌塊,騰沖的餌絲、餌塊在云南小有名氣,炒餌塊中配以鮮肉片、西紅柿、雞蛋、香菌、嫩綠豌豆尖或小白菜及蔥花、醬油等作料,紅、綠、白、黃相映,餌塊細糯潤滑,色香味俱全。吃大救駕一般還配以一碗“青龍過海湯”,主要原料就是干腌菜,加入生姜、白蔥段、芫荽、小米辣等調(diào)料后開水沖泡便可,酸酸辣辣,即可當湯飲用又起到開胃、解膩的作用。
稀豆粉是騰沖人的早餐之一,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復雜。簡單到一碗稀豆粉稍加調(diào)料即可食用,也復雜到可以拌以芝麻、生姜、油辣椒、花椒油、蒜泥、香菜、醬油、醋等十多二十種調(diào)料。騰沖人還很有創(chuàng)意地將煮好的餌絲、烤好的餌塊和油條拌著稀豆粉吃,妙不可言。 編輯 劉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