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其實也算得上國粹,它起源于中國。相傳,最早的風箏是戰(zhàn)國時期的墨子在山東所制。《韓非子·外儲說》記載:“墨翟居魯山(今濰坊青州一帶),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边@只“木鷂”即為風箏始祖,而濰坊也因此成為風箏的發(fā)源地。
若以為風箏只是玩物,那著實小瞧了它。因為在風箏問世之初,就與金戈鐵馬結緣。據(jù)說,聲震千古的一代名將韓信,曾用風箏進行測量地形。而梁武帝蕭衍在危難之際,也曾利用風箏傳信,遺憾的是并未成功。工業(yè)革命之后,風箏在歐美朝著飛行器發(fā)展。如今,美國華盛頓宇航博物館的大廳里還掛著一只風箏,上寫:“人類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碑斎唬L箏也給中國人帶來諸多樂趣。唐宋時期,風箏傳入民間,至明代,出現(xiàn)專門扎制風箏的藝人。而到清朝,放風箏漸成習俗,風箏藝術登峰造極。
正是因為風箏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鮮明的娛樂功能、濃郁的趣味性和虔誠的祈求性,它才能穿越幾千年的歷史塵埃,傳承不息、歷久彌新。風箏集藝術美、自然美、寓意美和運動美等于一身,化為一種最鮮明的文化符號,在我們的童年記憶和日常生活中閃著溫潤的光,讓人倍感親切,無比渴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