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m Fletcher頭頂佩戴自己最新設計制作的熱塑帽飾,每個側(cè)面都反射出不同顏色的光,這是她從迪拜帶回的新材料經(jīng)過熱加工之后所呈現(xiàn)的效果。在選材方面不走尋常路,一直是她帽飾設計的最大特色。
成為帽飾設計師,是尋找自我的一個結果。
在關注帽飾設計之前,我一直從事行政工作。直到1993年,我的女兒出生,當時在澳大利亞有一種爭論的思潮,就是女性是否應該走出家門從事更多的工作,我也在關注那些爭論中意識到我需要在家庭和工作之間尋找到新的平衡。偶然間我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則關于制帽課程的廣告,我非常感興趣,就去報名參加課程,也是從那時開始走上了制帽之路。
帽飾對于修飾臉型的作用非常明顯。
帽子是展示人個性和風格的一扇窗口,通過看每個人選擇什么樣的帽子,就能大體知道她的性格特征。但是同時臉型和帽子的搭配適合也非常重要,比如亞洲女性的臉部線條普遍比較柔和,帽子就最好戴在側(cè)面,盡量不要選擇平口的款式。
我希望客人在我這里能有真我的呈現(xiàn)。
每位客人在推門走進我的工作室的瞬間,通過她的穿著、言談舉止,我就大體上會對她整體有個判斷,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設計師的直覺。在我的工作室中有14頂不同款式但又有一定代表性的帽子,我會先安排顧客試戴,請她在鏡子前看自己戴不同帽子的感覺,通過她的反應進一步了解她喜歡的類型。再有就是顧客經(jīng)常會帶朋友一起來,這個時候朋友的意見也會很有參考價值。但是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讓顧客在工作室里,在面對我的時候感覺非常舒服,是一種真我的呈現(xiàn),這樣才會把內(nèi)心中最真實的感受流露出來。
我曾經(jīng)花費了六周的時間完成了一頂帽子。
在制帽的時候我喜歡不同尋常的材料,我喜歡那個看到材料在我手中慢慢發(fā)生變化,帶給人驚喜的過程。當然有時候判斷不準確,買回來的材料也確實沒用。那種嘗試和對未知的期待雖然花費時間,卻恰恰是最有趣的。我做過的耗時最長的帽子用了六周的時間,全手工制作,非常大的一頂波浪造型款式的帽子。
對于工作,我并沒有長遠的計劃。
每年11月的墨爾本杯賽馬嘉年華之前都是我瘋狂忙碌的時候,之后又會迎來第二年3月的迪拜世界杯,我喜歡看到由我制作的帽子在成千上萬的狂歡游客的頭上放射光芒。但是對于工作,我并沒有長遠的規(guī)劃,我更愿意用心地做好一頂一頂?shù)拿弊?,然后享受因為工作而得到的眾多旅行的機會,那都是讓我幸福感激增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