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的香火實(shí)在太旺了。這不,每天成千上萬的人紛至沓來,碼頭上的快艇從早到晚幾乎不間斷地航行,犁開一道道的波濤,將游客香客來回接送。更不用說農(nóng)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這三個觀音菩薩的誕辰、出家、成道之日,以及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碼頭邊上的停車場停放了黑壓壓一片的車輛,讓人驚嘆如一艘艘舢舨麻麻網(wǎng)網(wǎng)地布排。山的路道上、寺廟里,人頭攢動,人群熙攘,甚而擁擠不堪。寺廟的煙香從早晨起就裊裊上升,至夜晚還在繚繞。每逢節(jié)日,甚而半夜已燃起香火,搶著燒頭香的人可謂絡(luò)繹不絕。
普陀山,一個香火旺盛的地方能清凈嗎?又怎能被譽(yù)為“第一人間清凈地”?
然而,依我的感受,普陀山哪怕人潮再涌動、香火再旺盛,也是一方凈地。
普陀山的山海美景,足以讓我將心靈放置在那里。
不論我面向蓮花洋還是普陀洋,??傇谖已矍啊D潜趟{(lán)的海水,起伏的波濤,陣陣的白浪,令人心曠神怡。還有那點(diǎn)點(diǎn)翠綠的島嶼,那徐徐航行的船只,一靜一動,在凝固的意境中勾勒出動感的畫面。望著這樣的景狀,我可以長時間地坐在巖石上,悠然地品味。
普陀山的沙灘是那么引人入勝。那沙,綿柔細(xì)軟,金燦嫣然,仿佛大自然特意為普陀山勾畫了幾彎金黃的彩帶,在山與海之間飄逸,那樣純?nèi)?,那樣柔美。即使是冬春季?jié),去沙灘上走一走,留下一串串腳印,也感舒適、愉悅。更不用說夏日,那里是歡欣的天堂。海水,沙灘,陽光,組合成動人的畫面。有點(diǎn)囂噪,但只要我奔入海中,與波浪親密接觸,我的心里已一無所牽。有時就躺在太陽傘下,聽著陣陣曠古般的濤聲,沙灘絲絲的涼意沁入心際,讓我美美地享受,宛若除了沙灘、除了濤聲,什么都在身外。
還有那洞、那石。普陀山的洞、石仿佛都點(diǎn)染上了佛教的氣息。這也難怪,誰讓它們生長在海天佛國中呢?
位于普陀山最東端的梵音洞,則陡峭危壁,氣勢磅礴。洞巖如斧劈,峭壁危峻,兩邊懸崖構(gòu)成一門。距巖頂數(shù)丈的洞腰部,中間嵌一橫石,如橋,兩陡壁間架有石臺,臺上筑有雙層佛龕,名“觀佛閣”。佛就在洞中,在波浪涌簇的海潮中。只要感覺到洞里有佛,佛就在眼簾下的潮波中顯現(xiàn),且隨看隨變。那拍崖的濤聲卻如萬馬齊喑,若龍虎吟嘯,連綿不絕,聲聲都在震撼我的心似的,不由敬畏,不由膜拜。
西天門下方的心字石,乃普陀山最大的石刻文字。據(jù)傳觀音菩薩曾在此石上講說“心經(jīng)”。佛家以修心為上,講究是心即佛,佛在心中。當(dāng)我坐在巨大的心字石上,“心”字中心一點(diǎn)的紅色包裹了我,猶如坐在一葉扁舟上,虛無飄渺似的,忽感自己是那樣渺小,仿佛跳不出那個“心”字。繼而,才覺自己的心與那個石上的“心”相交相融,眼前明然一片。至于二龜聽法石、磐陀石等,都與佛系有深厚之緣,觀賞之間,心底似乎會被感染,一切雜念也隨之消散。
普陀山曾經(jīng)是“山當(dāng)曲處皆藏寺,路欲窮時又逢僧”,無怪乎人們稱之為“海天佛國”、“南海圣境”。其最著名的,是作為觀音道場屹立在山海之中。山上的寺院不論大小,都供奉觀音大士——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
想必是人人都處于苦難之中,或者自認(rèn)為處于苦難之中,或者為了將來不受苦受難吧,人們紛至沓來,登上普陀山,朝拜觀音菩薩。那是一種祈禱,一種寄托。當(dāng)今的社會里,浮躁的心態(tài),空虛的心靈,焦慮的心理,又有哪里能比得上佛教圣地更能得以釋放?
普陀山的香火便越燒越旺。
香火最旺的該是俗稱前寺的普濟(jì)寺。始建于唐大中年間,是普陀山最大的寺院。當(dāng)踏進(jìn)高高的門檻,那煙香便撲面而來。面對空中徐徐飄拂的煙霧,面對香火濃濃燃燒的高聳的香爐,面對殿內(nèi)肅穆的氛圍,面對慈祥和善的觀音塑像,即使是人山人海、有那么一種嘈雜的環(huán)境,心里也不由泛起崇敬的情懷。仿佛一進(jìn)入寺院,寺院就有一種磁場,將自己不知不覺地吸附進(jìn)去。那種情景下,每一個人的心是虔誠的。虔誠的心與佛門凈地息息相連,身外之物又有誰會去顧及?而事實(shí)上,每一個禮拜的人都有自己的盤算,或發(fā)財,或升官,或消災(zāi)平安,或長命百歲,云云,又有誰不抱著自己的目的來燒香拜佛的?但是,面對觀音菩薩,他們一個個恭敬地朝拜,忠誠而虔敬。但愿每一個人都記住觀音大士輕彈圣水所吐露的“從心向善”的意涵。
每次到普陀山,我必去佛頂山。山頂?shù)钠教固幗ㄒ凰略?,名曰慧?jì)。沿著條石鋪就的山道進(jìn)去,轉(zhuǎn)彎處立一“佛頂頂佛”的石碑。佛頂山作為普陀山的最高點(diǎn),“佛頂”之意甚為明了。而“頂佛”又作何解?瞭望山下,蓮花洋的浪花若朵朵蓮花,漪漣飄逸;洛迦山如一臥佛,橫躺海中,沉靜而臥,一副祥和模樣;滿山的綠樹郁郁蔥蔥,將一處處黛瓦黃墻的寺院半遮半露,掩映出一種含蓄的意境;頭上的天空蔚藍(lán)澄明,幾朵白云悠揚(yáng)飄移;寺廟中的香煙裊繞飄漾,漸漸消散。頓感空明深邃,心境如洗。置身佛頂,所頂之佛不就是在心里嗎?一片釋然,微微含笑。還有“同登彼岸”的題幅,望著,就泛起絲絲縷縷的遙想。我非佛教徒,卻常常在這樣的意境中,心里會有一種共鳴之感。一切煩惱自是灰飛煙滅。
夜晚下,遙望佛頂,一盞孤燈貼近彼岸,仿佛在指點(diǎn)迷津,在慈航普渡,在熠熠生輝。倏地,感覺那燈猶如佛光。佛光,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卻往往與佛有關(guān)。佛教上的“佛光普照”則蘊(yùn)含普渡眾生之意。而眼前的那縷佛光,卻是我的意念。香火旺盛的普陀山,也該是佛光興盛的地方。
面對佛頂山上佛光一般的神燈,就感覺整座普陀山都處在凈地之中。不錯,普陀滿山皆凈地。
凈地,山所就,海所吟,景所構(gòu),佛所致。然而,關(guān)鍵還是心所靜。心靜,何處無凈地?只是普陀山乃最佳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