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評論的對象:平民文學
長期以來,文學評論的對象僅僅是精英文學,我覺得這既不合理也不全面,所以我有意破此沉悶的僵局,讓長期被忽略的平民文學享以客觀而公正的評價。
我評述的對象大多屬網上。他們雖大多未出名,但我認為未出名就未必不出名,而我們評者的職責就是發(fā)掘和發(fā)現(xiàn)他們,為他們的進取而助力。我也一直認為,一個評家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才會是一個真正有前途的好評家。截止目前我評了網上80余作家作品,之后獲全國冰心散文獎者6人,獲全國暢銷書排行榜者1人,獲全國兒童文學獎者1人。當然我非指我的評論對他們的獲獎有什么幫助,而是指我對他們的認識發(fā)現(xiàn)對彼此都重要,我也深信他們中的許多將會有更大的出息。文學是一個積累和漸進的過程,誰有耐心和定力,誰掌握了藝術創(chuàng)作規(guī)律的脈搏,誰就會在激烈的藝術搏奕中大獲全勝。當然創(chuàng)作獲獎和出名不是惟一的目的,而堅持將文學創(chuàng)作發(fā)揚光大和進行到底才是最大的方向!
當然我也評過紙質媒體及本土作家作品。這些含《散文選刊》、《中國作家》、《西部作家》、《西部風情》、《寧津文藝》等文學刊物的作家作品。評過本地作家作品10人篇次(其中本市有5人,綿陽、宜賓、成都等市5人)。對本地作家作品的解讀,使我加深了對本土的了解,從而有了一種遠近內外的參照和比較。
二、本書評論的特點:草根派評論
本書寫于2008至2013年共6年時間。內容選自全國近百篇評論中的50篇。其中大多發(fā)表于《散文選刊》《延安文字》《作家世界》《文學風》《出版參考》《西部作家》《西部風情》《廊坊文學》《黔中文化》《金沙》《紅塵》《批評家》《劍門關》《都市快報》《銅川日報》《廣元日報》等多種報刊。該書的內容包括散文評、隨筆評、雜文評、小說評、影視評、報刊評、文學理論評等。本書的銷售對象主要是網上,從地域分布有北京、湖北、四川、河南、內蒙古、山西、山東、河北、江西、陜西、甘肅等省市的文友及讀者。其中有兩個征文大賽用我的書作獲品,有兩個學校用我的書作課外參考讀物。書的裝禎設計及印刷也獲得了不少作家文友及讀者的好評。
“草根派”評論是湖北藝術職業(yè)學院教師、專業(yè)評論家黃葉斌先生給我的評價(他以學識的淵博和論證的翔實被我稱之“學院派”)。也有廣東某電大陳華清老師給了同樣的評價,她認為我身份是草根,手法是平近,具有草根派的雙重特征。
該書先后有9位作家、評家給予了專題評論,有十余位作家、讀者給予了一句話點評。中國作協(xié)會員、《西部作家》雜志總編柏青先生,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河北著名散文家和評論家王克楠先生也對我個人及這部評論給予了較高的評論和祝愿。中外比較文學評論派代表、《西部作家》執(zhí)行總編鄧迪思老師稱我的評論特點是善總結,較親切,是一種隨筆式評論,最后他指出我為文藝批評開辟了一條走向大眾的新路,為評論吹來了一股清風。這些都是對我極大的鼓勵和幫助。
我的自我評價:極力走入閱讀(柏青稱之“站在清醒的閱讀之上”),不霸不氣,不卑不亢地發(fā)表自己的閱讀感觀,聲述自己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藝術見解。在語言文字的運用上,我力主巴金先生的最高技巧是無技巧。我對之的理解,就是暢銷書作家、我的第一個評論者白落梅女士所說的,千帆過盡,留下簡淡。當然此“簡淡”非簡單,是一種簡單外殼包裹下的復雜,也是一種內涵豐富的簡明大氣。
本書我曾想過延遲出版。主要是經費問題,也想待評論增多之后多些選擇余地,同時也為先出自己的評論集還是散文集為難(已有幾百篇散文隨筆)。最終促成我先出這本評集的原因有二:一是“被人需要是快樂的”,此言屬我評李修玲中國奇女子系列時說的,故我還是先考慮別人,就索性把好事做到底;二是我也想把該事暫告一段落,也好集中精力做點別的。可是誰知2014年我先后被《西部作家》雜志、中財論壇和墨舞紅塵網站分別聘為特約作家評論家、評論版區(qū)責任版主和鑒賞版主編,真是一種擺脫不了的“麻煩”和“糾纏”。
三、我的評論源頭及方向
我一開始沒想到寫評論,只想到了要創(chuàng)作。我為什么要創(chuàng)作?一是我從小好像挺喜歡。雖讀書只3次作文出彩,但不妨礙我一直喜歡文學,最突出的表現(xiàn)是我高中后期就開始寫日記,與自己的內心對話,同時也有創(chuàng)作小說的構思和欲望。二是我生活的環(huán)境使然。一個人受壓就會有反壓。小時因受父親的嚴家管教促使我開始反思,現(xiàn)在看來這個“犟嘴”就是一種說長道短和明辨是非的評論萌芽。我一生都自感孤獨,求學的艱難、生活的磨礪給我?guī)砹诵撵`的創(chuàng)傷,故我一直在找這個心靈的通口。職業(yè)的特殊也使我急需找到一個可以仰仗并切合自己的業(yè)余事項。新千年后我工作征文連獲市頭獎,反推了我的文學創(chuàng)作。我十年自修的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有了點用武之地。我也深深覺得,世上有一種東西很偉大,它可以凈化人的心靈及靈魂,她就是我們這些人賴以生存的文學。所以無論是成功與失敗,這條路多艱險漫長,我們都要堅定和堅守自己心中這個圣潔的信念!
1995年4月我結束了艱難的十年自考,放棄了繼續(xù)升造,而寫了篇555字的短文,第一次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投《成都科技商報》(原《生命科學報》),該大型周報很快即以頭版配圖的方式發(fā)表,那是我激動不已和喜出望外的事情,點燃了我創(chuàng)作激情的燎原之火。隨后的數(shù)年摸爬滾打,嘗遍酸甜苦辣,成為我一段人生經歷和創(chuàng)作歷練的寶貴財富。
2008年我有幸進入中財論壇,在那里寫了許多的文學評論。2008年12月,我沉浸于落梅的古鎮(zhèn)系列散文解讀,從梳理到評論,我共花了一周時間,寫了一篇題為《駕馭文字天馬的騎手》的評論,獲得了論壇內外的好評,揭開了我評論創(chuàng)作的序幕。給笨小暖萬字長篇散文評論《尋找:一場永不磨滅的災難性記憶》,又引起了論壇的小震動。因我把她的11000字的散文縮寫成1600字,最后又簡化為三個字――“想母親”,這是一個大膽的冒險推論,令網上許多人都吃驚,此后找我辯論和評論者有數(shù)人。這是我評論創(chuàng)作的又一個高潮。之后對散文及評論鋰家王克楠先生的文學理論及創(chuàng)作實踐淺探,對大學教師和知名評論家黃葉斌先生評論集的作序,也標志我向評論理論的深入探進,同樣獲得了較好的評價。
后來的事實證明,我轉入或稱兩腿走路的評論,是一種不可斷逆的緣分。我的評論源頭如同我的寫作,一是家庭的影響。我的父親一生都在給我灌輸是非曲直,他對我的嚴苛讓我學會了隱忍和反思。二是受眾的需要。我的一些文友認可我的點評及評論,促使我既自覺又承當了某種神圣的責任。三是理論的熏陶?!段乃噲蟆?、《南方文壇》等報刊給了我評論理論及創(chuàng)作實踐滋養(yǎng)。這些都使我有緣于評論,又以苦為樂于評論,試探出一條光明的大道。
我的評論發(fā)展方向,總的講一切都順從于自然吧!人生只有順應自然才有最好的發(fā)展。但我不會放棄一切入我眼,蕩我心,動我情的好文賞讀。我大概可在這些方面作些努力:一是繼續(xù)走向草根大眾。為普通作者和平民文學評論;二是適時開展名家名作批評。三是不斷嘗試和探索評論新路。這個探索盡管艱辛漫長,但我苦于此樂于此,因這已成為我靈魂生活中不可分割的最重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