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英語大學英語考試的不斷改革和創(chuàng)新思路都是在朝向語言學習的科學方式在發(fā)展。在考生學習和考試過程中,也需要遵從語言學習的自然規(guī)律。思維的方式對語言表達有決定作用,同時,語言表達的形式也能對思維有著逆反作用。在大學英語考試中,閱讀理解的做題思路中需要體現(xiàn)出語言和思維之間的自然聯(lián)系,這同時也為考生去做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結合真題探討了語言與思維之間的關系在大學英語六級試卷中閱讀理解部分的具體體現(xiàn)。
【關鍵詞】語言;思維;關系;大學英語六級考試;閱讀理解
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發(fā)展傳統(tǒng)決定了不同的思維方式,而表達思維是通過語言來實現(xiàn)的。語言是表達思維的工具,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透露出不同的大腦思維方式。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來看,語言與思維是同時產(chǎn)生的,是人們用于表達自我思想、觀念、情感和愿望等的符號體系,是言語能力的社會性產(chǎn)物,是人與人之間交往所產(chǎn)生出的結果。因此,語言和思維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在理解了語言和思維之間的基本聯(lián)系和構建方式之后,需要理解的是英語和漢語在歷史上形成于兩個地域上沒有任何交集的區(qū)域,在各自的發(fā)展軌跡上均形成了符合各自認識論和生存論的基本特性。在不同的符號系統(tǒng)中所產(chǎn)生的這樣兩種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也必然會出現(xiàn)不同的理解方式。在以象形文字為基礎而形成的漢語文字突出了其語言符號和物質(zhì)世界對象的形狀上的相似性,而以拉丁文、希臘文、法語等為基礎而形成的現(xiàn)代英語文字的符號主要突出的是一種約定而成的規(guī)定性,其符號特征的含義是在使用過程中人們達成共識而形成的一種對應關系,表義上同樣也存在這樣的對應關系,在缺乏了漢語文字“從形到義”的想象關系之后,英語文字就只剩下這樣一種直接的對應關系,沒有了想象和思考的成分。同樣,漢語使用過程中所普遍存在的比喻和想象的關系在英語使用過程也被大大減少,這也成為了中國學生在面對英語學習中所主要存在的一個困惑。英語的使用過程中突出其對應關系,也就意味著你讀到的文字基本意思,也就是其文字的全部意思,沒有太多文字以外的含義,缺少了漢語中所謂的隱含義或言外之意。
下面拿大學英語六級考試閱讀理解部分的真題舉例:
如2007年12月六級真題中61題,問
What may happen if the United States places obstacles in the way of foreign investors and foreign goods?
A)The prices of imported goods will inevitably soar beyond control.
B)The investors will have to make great efforts to re-allocate capita.
C)The wealthy will attempt to buy foreign companies across borders.
D)Foreign countries will places the same economic barriers in return.
回到原文可以定位到最后一段文字:And when the United States places obstacles in the way of foreign investors and foreign goods,it’s likely to encourage reciprocal action abroad.For people who buy and sell companies,or who allocate capital to markets all around the world,that’s the real nightmare.文章中很明顯指出在美國設置限制之后別國的反應是“reciprocal action”,即為“相應行為”,而這個意思只能對應到D)選項上,其他選項均沒有這個含義。這個選項的選擇沒有做任何推論和推導,只是英語意思上的一種純粹的對應關系。
再如2012年12月六級真題中61題,問:
What is the author’s purpose of writing the passage?
A)To urge the American government to cut deficits.
B)To encourage Chinese people to spend more.
C)To tell Americans not to worry about their economy.
D)To promote understanding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文章定位點內(nèi)容為:By running constant deficits,it is dis-saving,even as households save more….That's what happens when you're the world's biggest creditor:you get to drop hints like that,which would be enough by themselves to creat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haos if they were ever leaked.If Americans saved more and spent less,consistently over time,they wouldn't have to worry about all that.文章內(nèi)容中很清楚地指出“running constant deficits,it is dis-saving,even as households save more”,即為“即使存的多,在持續(xù)赤字的情況下,是無法存錢的”,同時“If Americans saved more and spent less,consistently over time,they wouldn't have to worry about all that.”即為“如果美國人存多一點、花少一點,持續(xù)堅持一段時間,就不會擔心這些問題”,并且舉到中國人的例子。整個意思的指向非常明確的是美國政府對于赤字的控制問題,答案意思中存在有這樣對應關系的只有 A)選項。
從上面例子可以看出,現(xiàn)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和考試變化均能體現(xiàn)出英語語言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也同時能讓中國的英語教育朝向更加符合英語語言自身的規(guī)律性質(zhì)。通過大學英語考試給予考生一種正確的思維方式,更好的服務于語言學習,這才能真正體現(xiàn)出大學英語考試在英語教學中所體現(xiàn)出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