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和新課程的推進,作為高中思想政治課一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遇到了不少疑惑和問題。經過幾年的教學探索,筆者對高中思想政治課中需要辨析的教學內容總結了一些教學策略,現與廣大同仁分享。
【關鍵詞】辨析點教學策略 具體操作 評價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1-0087-02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特點、價值取向越來越多樣化,要達成對問題的共識,越來越需要人們提高從多角度對問題進行辨析的能力。當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對價值觀念的認同都需要通過自身的自主辨析來達成。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要相應轉換、與時俱進。只有建立在學生自主辨析的基礎上生長出來的知識、能力和情感才是真實有效的。因此,注重辨析是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選擇。有了“辨析點”,也就有了“問題”,也就有了推動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得以開展的動力。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都是在“辨析點”的不斷生成和不斷解決中推進的。
一 “辨析”在新課程“教學”中的作用
任何一門課程的教學都有相通之處。因為人們對任何問題的認識都離不開“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一般邏輯。新課程和舊課程的差別就體現在對“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三個方面把握的轉變上。在舊課程中“是什么”主要呈現事物現象背后的定義、結論、理論觀點等,這本身和學生的直接經驗就隔了一層。“為什么”這個環(huán)節(jié)只是一種對這個結論的論證,這里缺少排除、鑒別、比較的過程,直接為學生提供了通向理論的“康莊大道”?!霸趺崔k”環(huán)節(jié)主要是理論的運用,常常是很模式化的。在新課程中,“是什么”這個環(huán)節(jié),呈現的是一種知識經驗,這種經驗能夠把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建立起有效鏈接,讓學生自己能夠從中體會到“是什么”?!盀槭裁础边@個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創(chuàng)設辨析情景、制造選擇沖突,讓學生從多個角度開展比較、鑒別,自己排除謬誤,探索出通向真理和實現價值的道路。在此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學習意識得到了調動,學生的已有經驗得到了尊重,學生的批判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得到了培養(yǎng),這樣得出的結論才具有比較扎實的情感基礎。在“怎么辦”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變換問題情景,這實際上又是一次新的辨析過程,這里既有已經達成的知識的運用,又有新情景對知識的檢驗??梢哉f,在新課程中,任何知識都需要在新情境中不斷地證實自己存在的合理性。
總之,引導學生開展辨析在新課程教學中的意義是極大的。只有把辨析活動提升到新課程教學理念的層面上,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 “辨析點”的分類歸納和具體操作
第一,從教材自身來看,有“顯性”的辨析點,也有“隱性”的辨析點。顯性的辨析點通過探究活動的方式加以呈現,是教材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創(chuàng)設的辨析情景。這樣的辨析點可以采用拿來主義的態(tài)度。教材中也有值得辨析但并沒有由教材直接呈現的辨析點,這需要教師在深刻理解課標、教材的基礎上自己開發(fā)出來。例如,“文化是不是就是文明?”“文化有無優(yōu)劣之分?”等等,這些辨析點同樣是課堂教學所不能缺少的。
第二,從辨析點的性質來看,有的辨析點是對“是什么”的辨析,屬于事實判斷,例如“文化就是音樂、戲劇等藝術,你贊同這種觀點嗎?”有的辨析點是對“該不該”“值不值”的辨析,屬于價值判斷,比如“發(fā)展教育應擺脫古代教育思想,還是應該回歸古代教育思想”。針對事實判斷展開的辨析,可以調動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維方式;針對價值判斷展開的辨析,可以調動學生廣泛聯系的發(fā)散性思維,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分析一種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利弊,進而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選擇。
第三,從辨析點得出結論的方式來看,有的辨析點有確定的結論,例如第九課第二框“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中的探究活動“哲學社會科學是不是真正的科學”,這個辨析是有結論的,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同樣重要。有的辨析點沒有確定的結論,例如第八課第一框“色彩斑斕的文化生活”中的探究活動“流行文化和經典文化誰的價值大”,這些問題都沒有固定的結論。開展有確定結論的辨析活動,教師要重視引導,創(chuàng)設的情景要典型,這樣得出的結論才具有確定性。
對于那種沒有確定結論,富有爭議的辨析點,教師也要大膽使用,不怕沒有固定結論,結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這種有爭議、有選擇、有沖突的辨析點調動學生思維的活躍性,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和在廣泛聯系中論證觀點的能力。
第四,從辨析點的對立方式來看,有的辨析點對立雙方屬于矛盾關系,單獨一方的觀點都具有片面性,必須結合起來才是完整的、正確的,例如第八課第一框“色彩斑斕的文化生活”中的探究活動“大眾傳媒對文化生活的影響”,其中對立雙方均是各執(zhí)一詞,只看到好的方面,或者只看到壞的方面,都是片面的。有的辨析點雙方一個正確,一個謬誤;一個全面,一個片面。例如第七課第二框“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中的探究活動“民族精神的作用”,第一種觀點只看到經濟建設的意義,而忽視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義,是片面的、錯誤的。第二種觀點正確地看到了經濟建設和培育民族精神之間的辯證關系,是全面的、正確的。開展第一類辨析活動要引導學生運用矛盾分析的思維方式,在對立統(tǒng)一中看問題。開展第二類辨析活動要引導學生思考錯誤觀點的癥結所在,在批判性思維中得出正確的結論。
三 優(yōu)化辨析點的選擇,開展辨析活動
生活中處處有辨析點,但對于課程來說,并非所有辨析點都是有意義的或具有同等意義。所以,確定辨析點,需要優(yōu)化。在教學中,關注優(yōu)化辨析點的意義,對于提高辨析的質量,是很有幫助的。
第一,圍繞觀點、服務觀點,是選擇“講點”的根本依據,也是優(yōu)化“辨析點”的根本尺度。辨析點的選擇必須服從大局,不能為辨析而辨析。
第二,辨析點的選擇要具有開展辨析的可能性,值得辨析,不能一目了然,也不能模棱兩可,在較低思維層次上開展辨析沒有實際意義。
總之,書中呈現的辨析點并不是必須展開,但所有辨析的開展必須是有意義的,也就是說是服務觀點的,對于學生的思維活動是有收獲的。
四 在教學中開展辨析活動的步驟
辨析點的選擇是前提,選擇好辨析點以后,就要通過情景設計來呈現辨析主題。一般來說,課堂教學中的辨析活動可以通過三個步驟來實現:
第一,創(chuàng)設情景。情景可以是真實發(fā)生的,也可以是人為創(chuàng)設的,情景的作用就是為學生呈現一個問題域。
第二,形成辨析點。辨析點的形成是學生在分析情景以后,經過初步的抽象概括,得出理論癥結點的過程,也是學生學會去粗取精、由表及里、抓住問題核心的思維過程。
第三,開展辨析。找到辨析點以后,學生就要開展辨析,通過多角度的觀察、多層面的分析、寬領域的聯系,學生逐步在比較中得出正確結論。
在這里要注意的是,情景和辨析點是“表里關系”,情景只有貼切才能呈現辨析點,如果情景不貼切就會偏離辨析主題。所以,情景的創(chuàng)設是有效實現辨析的關鍵,必須提高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的能力。
五 開展辨析教學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在開展辨析教學時,為了更好地體現新課程理念,在開展辨析教學活動時應該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處理好這些關系有利于更好地開展課堂辨析活動。
第一,過程性與結果性的關系。關注過程,是相對于只重結果、忽略過程而言的,而不意味著只講過程、不問結果。一般來說,沒有只求結果不要過程的設計,也沒有只要過程不求結果的設計;有的辨析重結果,有的辨析重過程,側重不同而已。
第二,導向性與開放性的關系。就思維活動的形式而言,有的辨析取向趨同,有的辨析取向求異,但任何取向都不能導致“價值中立”,都需要在預設的軌道上沿著正確的價值取向展開。導向正確的價值標準,這是操作辨析的根本使命。
第三,意義性與技能性的關系。注重辨析,重在辨析點的意義,而不是重在辯駁的技巧。要遵循意義優(yōu)先、兼顧方式的原則,積極引導辨析的操作。
第四,簡單化和復雜化的關系。講觀點,理論闡述的部分不必“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講過程,現象解析的部分,不能“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
六 開展辨析教學的評價方法
第一,辨析教學是否成功,首先看這個辨析活動是否能夠為觀點服務,是否承載了有效的教學目標。
第二,辨析點選擇是否有開展辨析的意義,能否引起學生的思維活動。如果辨析中所蘊含的思維含量低,就沒什么開展的必要,或者采用其他教學方式。
第三,情景的創(chuàng)設是否得當。因為情景中蘊含著辨析點,所以情景的創(chuàng)設要典型、貼切,不能偏離辨析點主題。
第四,問題設計是否與辨析點雙方的邏輯關系相對應。辨析點雙方的邏輯關系有對立關系、矛盾關系、包含關系等多種,教師設計辨析活動的問題必須與辨析點雙方的邏輯關系相對應,否則會誤導學生。
第五,辨析視角是否多樣。辨析的過程是學生建立聯系,進行比較、權衡的思維過程,多樣化的視角才能體現出學生的思維力度,如果辨析問題的視角比較單一,就等于沒有真正體現出“辨”和“析”的過程。
第六,是否正確處理了過程性與結果性、導向性與開放性、意義性與技能性的關系和簡單化與復雜化的關系。
只要教師在進行辨析活動設計時,能夠思考上述問題,用這些問題來考查自己的教學活動,相信所開展的辨析教學都是有意義、有收獲的。
綜上所述,本人經過近九年的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對辨析的教學內容總結出了一些教學經驗和策略,希望能夠對廣大一線教師有所啟發(fā)。伴隨著新課程的扎實推進和教育實踐的不斷拓展,作為一線教師,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劉增利主編.教材知識詳解——高一思想政治(上)[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5
[2]劉大春、熊生貴、劉益民主編.評好課:新理念 新方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