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應視為中國當代文壇的最大收獲。一個有著諸子百家、三國紅樓的文化大國,由此正式邁進世界現代文化大觀園。
可隨之而來的愈演愈烈的“莫言熱”,卻讓人始料不及。正如洞中那些色彩斑斕的美麗精靈,僅小小的蠟燭就會對它們產生如此大的影響,“莫言熱”的漫天火光又會讓我們的文壇變成什么樣?
從媒體狂轟濫炸的報道到各大出版社的“莫言系列”加班趕制,再到山東高密縣欲斥巨資擴建紅高粱地,塊塊巨石紛紛拋下,攪亂了一池靜水,讓這場文學的勝利演變?yōu)橐粓鲋袊降目駳g。
嚴肅文學向來不是熱鬧的。我們的媒體、讀者及所有手持蠟燭的人,應適時停下探尋的步伐,為我們的文學保留一點空間,為我們的作家守住一片寧靜的天空。
正如張承志描述的那樣:“作家眼中只有一片輝煌的幻影,而絕不會看到紅地毯和金錢?!笔前?,在一個真正的作家心里,金錢、名譽與榮光都僅僅是一片幻影,他們所需要的是一個安靜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所以,“石”越少越好,“浪”越小越好。
偉大作品的出現需要時光的打磨,歲月的洗禮,內心的寂然安寧。特朗施特羅默,那個瑞典詩人,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寫作。他沉浸在詩歌的曼妙里,以幾年寫一首詩的速度創(chuàng)作著,終于在他80高齡的時候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我想,除了他內心的篤定,寧靜的環(huán)境也是不可缺少的吧?不然,那些詩中的精靈如何自由地飛翔?
這個時代,總是“石塊”太多,讓人不由得想起千年前子貢的那句話:“愿有所息。”斯言,同樣適用于今天,適用于如今的文壇,適用于不停探索的當代人。
愿有所止,愿有所息。
愿文壇在經歷這場波折后能獲得一絲安寧,讓越來越多的優(yōu)秀作家涌現,讓越來越多的文學作品在寂寂之中爆發(fā)出驚人的力量。
無“石”無“波”的文壇自可靜水流深,滋養(yǎng)我們的文學,讓莫言與《蛙》不再孤獨。
點評
本文屬于時事評論。文章善于議論,善于抒情。如文末的“無‘石’無‘波’的文壇自可靜水流深,滋養(yǎng)我們的文學”,妙用“靜水流深”喻指文壇獲得安寧而積蓄力量,這真是文學味十足的詩意表達。文中對新聞事件的敘述按照事件發(fā)展順序來進行,隨后的評論采用了證明和駁論相結合的方法,可謂觀點鮮明,論證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