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少年時期在南京礦路學堂讀書,學習十分刻苦。他年齡最小,而成績卻總是最優(yōu)秀的。礦路學堂當時規(guī)定,每月考一次試,第一名獎三等銀牌一枚,四枚三等銀牌換一枚二等銀牌,四枚二等銀牌換一枚金牌(金質(zhì)獎章)。在礦路學堂學習了三年,只有魯迅一人換到了金牌。
當時礦路學堂的總辦比較開通,學生讀書看報也比較自由。魯迅求知欲十分強烈,除學堂功課外,他還廣泛閱讀古小說、野史和從西方翻譯過來的新書。魯迅家境貧苦,為了求知,他把那枚金質(zhì)獎章變賣了,買回了一些心愛的書籍。廣泛的閱讀為魯迅先生日后的文學創(chuàng)作奠定了扎實的基礎。魯迅在他的作品中引用過的書,足以開辦一個中型的圖書館。魯迅先生在創(chuàng)作中常常旁征博引,看似信手拈來,實際上卻凝聚著他多少閱讀的汗水啊!
博士丁的話
魯迅金牌換書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要想寫好作文,必須多讀書。讀書是基礎,讀書是積累,讀書是吸收。胸無點墨,怎能下筆成文?所以寫好作文的秘訣之一是——多讀,精讀與泛讀相結(jié)合,深入地讀與廣泛地讀相結(jié)合,變他人的為自己的,充實自己的頭腦,豐富自己的情感。一個人看的書多了,閱讀范圍廣了,腦子里才能慢慢積累起眾多的文學形象,厚積而薄發(fā)。你肚子里的“貨”多了,寫起作文來就會覺得有話可說。有些同學害怕寫作文,就是因為肚子里“貨”不多,看的書少。閱讀少,知識貧乏,腦子里的文學形象單薄,寫起作文來,無話可說,當然就不愛寫作文了。所以要寫好作文,閱讀面一定要寬,看書一定要多。古人所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是這個道理。另外,閱讀不光是為了積累和豐富文學知識,同時也是語言訓練與語匯積累的重要途徑。保持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僅能豐富語匯,還能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