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積極發(fā)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以來,各界對混合所有制的討論甚多。要廓清對混合所有制的諸多爭議,首先要明白混合所有制的真相是什么。
背景:加入TPP
加入TPP的內在要求是中國推行混合所有制的大背景,混合所有制是中國為加入美國主導的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xié)議)所做的前奏或準備工作。
按照TPP的要求,加入的國家在知識產權保護、環(huán)保、政府采購、國企市場化等方面要符合一系列硬原則。美國主導下的TPP,正繞著中國與日本、韓國、新西蘭、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家進行談判。等到亞太地區(qū)很多國家間開始執(zhí)行TPP,原先的WTO就廢掉了。TPP的免稅程度、通關的方便性和市場的開放程度遠勝WTO,而且美國正努力推動TPP,以美國利益凌駕于世界的第二次全球化——以TPP來代替或邊緣化WTO。中國近十年的高速發(fā)展,外部推動力來自加入WTO,紅利則是來自因歐美財政短缺、經濟崩塌、進口力量被侵蝕失去了曾經耀眼的經濟拉動力。而到了今天,中國制造的產品只要成本低就能賣掉的美妙景象不復存在,WTO的紅利就消失了,需要尋找下一波紅利,就是加入TPP。雖然中國可能會因此被美國等國家附加很多強制性承諾,承擔很多與我們發(fā)展水平并不十分相稱的額外義務,但這幾乎是我們在當今的世界背景下不大可能有太多選擇的選擇。
現下中國大力推動混合所有制,是想在美國主導的TPP嚴苛的加入門檻前不那么被動而做的主動前瞻性的自我變革。
動因:探尋中國經濟的內生動力
混合所有制是中國探尋內生動力的關鍵動作。
發(fā)展混合所有制,首先是補償民企,給民企以更大的發(fā)展空間。過去,國企占據了大量的金融、政策資源,現在需要與民企共享。
其次是深度滿足內需。中國已經意識到,打造一個欣欣向榮的國際市場,讓人民群眾樂得買、買得起、買得到、買得舒心的市場,就得讓民企上。國企能扛住洋鬼子的經濟侵略,關鍵技術與能力上不落后,形成國際先進的平臺和產業(yè)基礎、獨立的工業(yè)體系、不被卡脖子的產業(yè)鏈,但要真正把創(chuàng)新技術轉化為市場化商品化的產品,做出低成本高質量的東西,做出柔性滿足消費需求變化的東西、真正讓人民群眾滿意的消費品,國企就不勝任了。這時候民企的縫隙發(fā)現能力、需求識別能力、試錯能力、創(chuàng)新欲望、找出現有產品的缺陷并針對性改善的能力、找出未被滿足的需求進行深度滿足的能力,就恰好與國企實現互補。因為這些方面恰好是國企不擅長的。所以,借著混合所有制,讓民企借助國企開好頭開發(fā)的技術、已經形成的創(chuàng)新基礎,向下延伸,深度滿足消費者。
再次,只有大量發(fā)動民企來做大做活市場,發(fā)現需求,滿足需求,才能撓到人民群眾的癢癢肉,提振內需。不是群眾沒有錢,一邊是沒有好的產品和服務,一邊是因城市化和海量人口形成的高度細分化的階層結構。高度差異化的產品與服務空白構成的大量長尾市場未被滿足,所以一定要動員對中國有深刻認知的民企進入。
最后,打造中國國際化新路徑。國企已經獲得的國際競爭優(yōu)勢、國際產業(yè)優(yōu)勢,初步守住的國內經濟安全、關鍵產業(yè)、關鍵技術、關鍵裝備、關鍵產業(yè)鏈所構成的中國經濟安全帶已經初步打造完成,外界又在被西方鼓噪著醞釀所謂的中國國企威脅論和國家資本主義威脅論。所以,有必要通過混合所有制把這些優(yōu)勢市場化轉移給民企,使得中國產生一波再國際化浪潮,再釋放出來一股勃勃生機。
所以,這次中國國企改革的核心思路是:不是國進民退,也不是國退民進,是國讓民進。這就是我們期望的混合所有制。
路徑:國企怎么辦?
國家已決心在壟斷領域內引入民企力量來制衡因為腐敗和壟斷而民憤極大的企業(yè),如五朵金花——電力、鐵路、電信、石油、電網,改變多年沒搞好、國家很不滿意的一些行業(yè),如多年搞不好自主車的幾大汽車企業(yè),重復建設和虧損嚴重的國有鋼鐵企業(yè),以及一些在高度競爭領域里靠著自家多元化的交叉補貼效應茍延殘喘的國企。這些企業(yè)急需發(fā)展為成份式混合所有制。
然而,經過研究和比對,我們發(fā)現科技型(生物基因、微電子、核技術、材料技術類的研究院或以科技為依托的制造商)、復雜技能型(航空器、核電、機場、交易所)、員工知識與技能依賴型(中介、投行、證券、期貨、金融衍生品、高端咨詢)和深度客戶關系型(貿易、進出口、市政設計規(guī)劃)等類型的企業(yè)可能并不適合以上介紹的這種成份式混合所有制。那么,科技型企業(yè)的混合所有制應該怎么辦呢?其實應該讓全員持股,干部持股。中國科技型央企和地方企業(yè)不缺錢,不需要民企拿著這點錢沖進來,而且民企的文化和運營能力對科技型企業(yè)沒有幫助。民企就一定厲害嗎?未必。國企就一定傻嗎?未必。主要是國企的激勵問題沒解決,創(chuàng)造力沒激發(fā)出來。讓全員持股,能讓員工大腦里沉淀的知識資產轉化為企業(yè)的生產力。在很多知識型、科技型企業(yè),這種以核心員工持股全員持股為核心的混合所有制,恐怕是個大方向,會成為中國的一個新動力。
一些一般的經營性國企,只要是有一些用國企的體制、機制和文化管不過來的特性的企業(yè),都可以考慮核心人員乃至全員持股,比如具有運營過程中漏洞多、市場變化快、需要快速決策、決策后果嚴重等特性的國企。這方面浙江有個很好的案例。浙江物產在高度競爭領域—國內大宗商品貿易行業(yè)內,采用全員持股制,極大地喚起了員工歸屬感和創(chuàng)造力,成為浙江低價平價要素產品供應商,在大力推動浙江制造發(fā)展的的同時,自身也成為世界500強。
最終,中國會因混合所有制出現一批超卡特爾,一個供應鏈、產業(yè)鏈乃至生態(tài)鏈會交叉持股。很多鏈主會通過交叉持股或單向持股的方式,把整個供應鏈鎖定成一個經濟聯(lián)合體,一個類集團。這種混合所有制所煥發(fā)出來的生機是非??植赖?。馬云正在通過不斷持有阿里生態(tài)鏈上的內圍乃至外圍企業(yè),打造一個一旦形成會爆發(fā)巨大生機的超級卡特爾。未來更大可能是圍繞著國企一個技術的轉化,形成面對項目公司的新設公司中的多元股份,這就是泛混合所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