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不應該是失敗嗎?為什么說可怕的“成功”?
一次,我應邀到一所省級示范高中,給高三的同學們做心理健康講座,互動中談起了成功的話題。我當場提問:同學們回顧一下自己18年的人生,認為自己成功的同學,請舉起你的手。結(jié)果如何?面對這個問題,年輕人先是面面相覷,再是紛紛搖頭,最后是個個低頭。我說,不要謙虛,成功就是成功,成功是光榮的。雖經(jīng)一再啟發(fā),最終還是沒有一人舉手。不要忘了,這所學??墒钱?shù)匾凰苡杏绊懙闹攸c高中,這里的學生可是擇優(yōu)錄取的一流學生。然而,就是這樣的一群年輕人,正當18歲的大好年華,卻沒有一人感到自己享有了成功人生。
面對此情此景,我并不意外,因為這是我特意設計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應邀在各地舉辦心理健康講座,我時常遇到類似的情形,千余人的會場上,也是很少有人認為自己是成功的。我在心理咨詢工作中發(fā)現(xiàn),每天來訪來電來信的求詢者,也有太多太多的朋友找不到“成功”。其實,這些求詢者有的就在名牌中學,有的就在重點大學,有的已經(jīng)有了一份很不錯的工作,有的還創(chuàng)造了很不錯的工作業(yè)績……但是,他們卻都為自己的人生失敗而痛苦著。
似乎今天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人都是失敗者,都沒有成功。那么,怎樣的人生才是成功?這樣的“成功”該是多么不可思議,該是多么可怕!
成功不該如此可怕,我們應該重新認識“成功”應有的內(nèi)涵。
成功是主觀的,是我們心靈內(nèi)在的一種體驗。
再回到開頭說的心理健康講座上來。我的講座在進行著,我和年輕人的心靈溝通在進行著,大約半個小時過去了,臺下的年輕人終于都抬起了頭。于是,我站起身來,走到年輕人當中。再次提議:現(xiàn)在同學們感到自己18年的人生是成功的,請舉起你的手!這一回,大家再一次面面相覷之后,呼啦啦都高高地舉起了手。
學生考多少分算成功?商人賺多少錢算成功?官員做多大的官算成功?學者有多大的學問算成功?如果有人想給成功確定什么客觀指標,那一定是徒勞的。因為,成功與否最終體現(xiàn)為一種主觀感受,是人的一種內(nèi)心體驗。這就是所謂的成功感。
成功是動態(tài)的,是我們生命蘊含的一個過程。
許多人錯把成功當成了驕人的結(jié)果。中考進了一所好高中,高考進了一所好大學,畢業(yè)找到了一份好工作,工作取得了一份好業(yè)績……似乎只有拿到了驕人的結(jié)果才算成功。這,雖然并非全無道理,但是,把成功歸結(jié)為靜止不變的一個個結(jié)果,則是本末倒置的。如果一個一個靜態(tài)的結(jié)果追尋下去,那么,最終只有蓋棺論定,成功與否成了死后的事情了。如此“成功”多么可怕!不幸的是,生活中確有不少人這樣對待人生,這樣看待成功。因而.不少人一生都在失敗的痛苦中煎熬。
生活的真諦是,成功并非靜態(tài)的結(jié)果,而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大而言之,人的一生不是等蓋棺論定了才有成功,而是生命歷程中的每一天都可以創(chuàng)造成功。小而言之,做一件事也不是最后才有成功,而是在做事的過程中每一刻都可以體驗成功。比如農(nóng)民耕種,絕不僅僅是最后收獲的時候才是成功,其間的每一天耕耘都會體驗到一種成功。人生是一個過程。成功也是一個過程。每個人的生命過程本身,都蘊含著成功的過程。
成功是相對的,是我們都可以享有的。
在美國,一位老師讓十來歲的孩子寫作文,題目是《我的理想》。結(jié)果怎樣?有想當總統(tǒng)、將軍的,也有想當廚師、郵差、農(nóng)民的;有想當科學家、宇航員的,也有想當教師、護士、導游的。二十幾個孩子的理想五花八門,沒有重樣的,他們都對自己的職業(yè)選擇非常滿意。同學也都報以熱烈掌聲。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似乎只有成了天下第一,才配說成功。如果說只有冠軍才是成功,如果說只有首富才是成功,如果說只有總統(tǒng)才是成功,那么,絕大多數(shù)人生來就該在失敗中煎熬了。這是多么可怕的邏輯!
最近,我出了一套《成功心理探秘》叢書。在這套叢書的序言中,我這樣寫道:大而言之,成人,成才,成就學業(yè),成就事業(yè),成就整個人生,是成功;小而言之,完成一個活動,完成一件工作,完成一項任務,完成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也是成功。驚天動地,建功立業(yè),是成功;默默無聞,造福社會,也可以是成功。由此說,人人都擁有成功,人人都可以創(chuàng)造成功,人人都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收獲著大大小小的成功。
生活本來就是這樣。我們都可以創(chuàng)造成功,都應該享受成功,我們的人生就是一條成功組成的鏈條。這才是我們活著的理由,這才是我們生命的意義。我們理應如此認識成功,如此感受成功,讓“成功”不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