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8日,一位網友乘坐公交車時,發(fā)現坐在旁邊的男子貌似安徽阜陽市委書記于勇。隨后,該網友將此事連同照片發(fā)到了網上。1月21日,人民網刊發(fā)報道時,確認乘公交男子就是阜陽市委書記本人。
這是近期頻繁出現的官員親民行為的最新案例。中共十八大之后,中國各級黨政官員開始對外呈現一股前所未有的新風尚:乘坐地鐵、為民讓路、上街執(zhí)勤等“非常規(guī)”動作不斷涌現;當街賣瓜果、上電視做飯、單膝跪地勸說流浪漢等“離奇情節(jié)”也屢屢上演。
許多評論將這些行為稱為“親民秀”,一些苛刻的網友甚至說官員們在“作秀”。很顯然,普通百姓并沒有對官員“親民秀”做好心理準備,在新媒體迅猛發(fā)展的當下,網絡上既有正面贊揚,也不乏質疑批評。
無論怎樣,中國官員向來“謹言慎行、正襟危坐、不隨便表態(tài)”的刻板形象正在改觀。記者對比十七大之后的五年時間,以及十八大召開至今一年多兩個時段,分析公開報道可查的中國省部級(含)以下官員“親民秀”情況,希望借助數據發(fā)現中國官員執(zhí)政理念和心態(tài)的變化。
“最理想的是周圍圍滿了群眾”
什么是“親民秀”?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劉海龍的理解是:“明顯不是日常行為,也不是你的本職工作?!?/p>
“秀”并非貶義詞,在實行民主選舉的西方國家,政治人物的形象傳播類似于廣告促銷行為,因為每一個選民手中都有一張票,領導人不可能跟每一位選民面對面“推銷自己”,所以必須要借助大眾媒介進行傳播和塑造形象,以贏得更多選民支持。
中西方政治制度與文化傳統(tǒng)都有區(qū)別。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公”、“私”關系上的主導思維是“崇公抑私”,也即集體高于個人,國家、民族、集體至上的觀念占據主流。在現實生活中,中國領導人多以公共領域角色存在,私人行為往往被輕視或忽視。
這種情況正在慢慢發(fā)生變化。記者通過網絡公開報道搜集,發(fā)現十七大之后的五年中有47次“親民秀”報道,十八大之后的一年多時間內有34次。從2007年底至今六年多時間內,中國各層級政府官員至少上演了81次具有較大傳播效力的“親民秀”。
從官員“親民秀”的地域分布看,華東地區(qū)的官員“拔得頭籌”,貢獻了23次;華中、華南、西南地區(qū)的官員緊隨其后,分別是17、15和14次;再往后是華北的6次。最不喜歡“親民秀”是西北和東北地區(qū),這兩個區(qū)域過去六年分別只有3人次的“親民秀”出現。
統(tǒng)計數據顯示,十八大之后官員更注重自身形象塑造,“秀”的年均次數為29次,是十七大年均9.4次的3倍。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十八大后省部級官員“親民秀”的比例明顯提高,截至目前已有14人次,而十七大召開后的五年時間里,總共才有11人次。
有五名官員貢獻了兩次以上,其中四名是省部級官員。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有三次,一次是十七大之后,他任省長時冒雨步行上班;另外兩次是在十八大之后,2013年4月李鴻忠被微博爆料在十堰趕火車,2014年1月,他看望農戶時幫忙煮餃子。
公安部副部長兼北京市公安局長傅政華有兩次,都是在中共十八大之后。一次是2013年10月,他在北京馬連道茶葉城執(zhí)勤;另一次是2014年新年第一天,傅政華佩槍在王府井大街巡邏。
另一名進行過“親民秀”的省部級官員是南京市主要領導,市委書記楊衛(wèi)澤。
“很多親民行為針對的階層發(fā)生了變化?!眲⒑}埌l(fā)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過去官員親民行為主要針對極端底層的人,比如下基層慰問困難群眾等,現在則比較務實地針對中等收入的人、針對城市人口。
“這種變化可能跟網絡有關,你訪貧問苦的對象是不上網的,針對普通市民容易在網上形成輿論焦點?!眲⒑}垖τ浾哒f。
從統(tǒng)計數據看,三種常規(guī)“親民秀”方式——清掃城市街道、向群眾宣傳政策和乘坐親民交通工具出行依然占據主導地位,分別在兩個時間段內占據七成六和五成五的比例。
在劉海龍看來,最理想的親民行為就是官員周圍圍滿了群眾,因為傳播的呈現形式是照片和鏡頭,“需要官員往人堆里扎”。
大街上的人代表真正的、隨機的人民群眾,明顯區(qū)別于工廠或學校里的特定群體。劉海龍覺得,這就是一個符號象征,就像西方說的people on the street(意為普通老百姓),“官員這樣做顯得確實深入群眾”。
“媒體在場其實并不丟臉”
從政治心理學分析,普通百姓對領導人的喜歡并非完全出自理性,一些領導人的個性化舉動也會打動受眾。十八大之后,官員們的“非常規(guī)”形象展示明顯增多。
2012年12月20日,河南漯河市民政局長戴友良單膝跪地勸說老人接受救助,就曾引起網絡廣泛傳播。廣東佛山市長劉悅倫也有不少“腦殘粉”,他也是唯一上演兩次“親民秀”的廳局級干部:2013年8月,劉悅倫帶領11個市直部門“一把手”,在微博上與網民實時交流;四個月之后,在佛山市的新年祝福電視節(jié)目中,劉悅倫在廚師指導下做了一道焗多寶魚,并取名“多寶佛山”。
不過,“親民秀”在中國官員群體中仍屬偶發(fā)行為,在6年時間跨度內,記者無法分析得出81次“親民秀”出現的時機有何普遍性規(guī)律,但從個別事例分析,或許跟彼時政局的走向存在關聯。
2013年4月下旬三天時間內,中部三省依次有三起官員親民行為被廣泛報道:4月17日,湖南省畜牧水產局局長袁延文在食堂吃中餐時,坦然面對媒體的鏡頭吃雞肉,他希望以此消解民眾因禽流感而產生的吃雞恐懼;4月18日,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在十堰站趕火車時被網友微博直播;4月19日,時任江西南昌市長陳俊卿又走上街頭,勸阻市民不要闖紅燈。
頗為巧合的是,2013年4月19日這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京召開會議,決定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用一年左右時間,在全黨自上而下分批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另一次集中出現“親民秀”行為,是在2013年末。鄭州市委書記坐地鐵出行開會、廣州市長坐地鐵上班、湖南常德書記市長穿膠鞋清掃大街、佛山市長電視上做魚、北京市公安局長佩槍巡邏、南京市委書記開放辦公場所、云南大理市委書記帶頭掃廁所、湖北省委書記幫農戶煮餃子、安徽阜陽市委書記坐公交車等9次“親民活動”,占據了十八大之后總共34次“親民秀”的26%。
從官員“親民秀”首發(fā)平臺分析,傳統(tǒng)媒體和網絡媒體的比例并未發(fā)生明顯變化,但由于新媒體如微博的廣泛應用,官民之間互動增多,致使官員非??粗孛癖姷姆磻?/p>
像鄭州市委書記吳天君乘坐地鐵“偶遇記者”的新聞,就曾引起過爭議。一些網友認為,市委書記第一次搭乘地鐵就被電視臺記者“偶遇”,“從概率學上來說,這的確有些蹊蹺”。
但據記者從吳天君身邊的工作人員處了解,2013年12月30日當天,吳天君和秘書因為怕開會遲到,就選擇搭乘新開通的地鐵,讓本來等他的駕駛員獨自開車離開。
當時在購買地鐵車票時,吳的秘書沒有帶錢,還是吳天君出錢買了兩張票。鄭州一些當地媒體記者恰好在新地鐵里采訪,認出吳天君后就上前跟隨報道。吳天君本不答應媒體報道,后來勉強允許小范圍傳播——他讓沒有上星的鄭州電視臺播出。沒料到新聞一經播出,依然引起網絡議論紛紛。
之所以不愿被報道,據吳天君身邊的工作人員透露:“因為之前書記騎自行車曾被網友批評作秀,所以他希望以后盡可能低調行事?!?/p>
“媒體在場其實并不丟臉?!敝袊嗣翊髮W新聞學院副教授劉海龍認為,最關鍵的是要讓“官員秀”形成習慣,比如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坐經濟艙,“一年365天都這么干,這就不叫作秀了”。
“越來越多總歸是進步”
通過分析81次“親民秀”的新聞報道,記者發(fā)現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職務行為,官員只是作為權力頂層人物(一把手)出現,起到鼓舞、倡導和呼吁作用,新聞報道中也因此常出現官員“親自”、“帶頭”等字樣。例如上街掃雪就是最為常見的親民行為。2010年和2013年,時任南京市長季建業(yè)都選擇在2月帶頭上街掃雪,借此登上當地媒體的重要版面。
具體到政府職能部門首長,其親民行為多與其主管業(yè)務相關,比如公安局長上街巡邏執(zhí)勤,交通局長體驗道路運輸,城管局長撿垃圾等行為莫不如此。
從總共81次親民秀結果顯示,有16次屬于官員的“個人秀”,65次是“職務秀”,所占比例為1∶4。
至于“親民秀”成效究竟如何,普通網友的評論是最直觀反映。通過分析2013年三個事例,大致勾勒出當下中國民眾對“親民秀”的基本態(tài)度:
第一種是持普遍肯定態(tài)度。如2013年3月10日,全國兩會召開期間,湖北省人民政府安排省統(tǒng)計局副局長葉青去講課。葉青到了省政府大門,由于騎的是自行車,被警衛(wèi)攔住了。他渾身上下掏了半天,直到亮出通行證才被警衛(wèi)放行。
葉青是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此前他曾連續(xù)8年在全國兩會上書公車改革,他本人也長期堅持騎自行車并廣為人知。此事經媒體報道后,在百度上可搜索到約1,090,000個結果,相關新聞有11篇,都是清一色持正面態(tài)度,批評其作秀者基本沒有。
第二種是民眾對“親民秀”的真實性存有疑問。2013年4月19日,荊楚網官方微博轉發(fā)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在十堰站趕火車的消息后,微博中的轉發(fā)量達2240,評論為695,點贊的有29個。受此前一天香港《大公報》就刊發(fā)“總書記打車虛假消息”致歉的影響,網上評價多半是質疑該新聞真實性。但從總體輿論走向看,對李鴻忠行為本身基本持正面態(tài)度。
第三種是網友焦點并不在“親民秀”本身,而是轉移到與新聞人物相關的其他新聞上。2013年10月19日,南京市委書記楊衛(wèi)澤一身運動裝扮騎自行車。在新浪網轉發(fā)的該新聞跟帖中,有1,997人參與,124條評論。受此前兩天南京市長季建業(yè)涉嫌違紀違法遭調查事件的影響,許多網民將此行為視為“作秀”,更有一些網民把言論矛頭直接指向季建業(yè)。
其實不怪網民的熱切關注,季建業(yè)也是過去6年兩位“親民秀”之后遭查處官員之一。季建業(yè)在十七大和十八大之后都有“親民秀”上演,所以兩個時間段的數據中他各貢獻了一次記錄。另一位落馬官員是原濟南市槐蔭區(qū)委書記朱玉臣。2009年2月7日,時任槐蔭區(qū)委書記朱玉臣走上街頭“帶頭”打掃環(huán)境衛(wèi)生。兩個月后,朱玉臣被中紀委“雙規(guī)”。
“親民”官員面對公眾的熱切關注和評論,心態(tài)同樣也很復雜。喜歡騎自行車上班的湖北省統(tǒng)計局副局長葉青沒想到,他的自行車給有關部門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壓力。2013年底,葉青曾在半個月內連丟兩輛自行車,武漢當地媒體披露此事后,公眾極為關注,公安部門壓力很大,特意給他打過電話。葉青后來私下曾表示,“以后丟自行車再也不說了”。
還有一些“親民”官員,在享受公眾的關注和贊揚的同時,也害怕這種關注給他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后果。一位曾經有過“親民秀”經歷的市委書記秘書向記者透露,領導非常在意網友的評論,特別擔心輿論過分關注,“如果有好事的網友搜索領導的房子、財產,弄出點事兒來就麻煩了”。
根據記者統(tǒng)計,十七大后進行“親民活動”的官員中,有三成得到提拔,六成多維持原級別不變。十八大之后的一年多時間內,除落馬的季建業(yè)外,其余官員任職情況均未變化。
從各方匯總的情況看,官員也好百姓也罷,他們對“親民秀”的要義仍不能充分理解。在劉海龍看來,主要因為中國官員沒有經受過“作秀”訓練,西方領導人從基層選舉開始就要“作秀”,相對來講較有經驗,也比較自然。
“親民秀越來越多,總歸是進步?!眲⒑}垖τ浾邚娬{,作秀的目的是因為官員對民意很在意,“如果連秀都懶得作,說明他們根本就不care(關心)老百姓想什么了?!?/p>
摘編自1月23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