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過母系社會,但從有較詳細的文字記載的歷史開始,即是男權(quán)社會的歷史,資本主義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都大力提倡女權(quán),到現(xiàn)在為止,恐怕很難說哪一個國家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男女兩性的絕對平等。
中國的“二十四史”,對待歷史人物也是重男輕女的,在《諸葛亮傳》中,找不到一句關于黃氏夫人的記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的《諸葛亮傳》,引了《襄陽記》的一段話:
黃承彥者,高爽開列,為沔陽名士,謂諸葛孔明曰:“聞君擇婦,身有丑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笨酌髟S,即載送之。時人以為笑。鄉(xiāng)里為之諺曰:“莫作孔明擇婦,止得阿承丑女?!?/p>
此外,《襄陽耆山傳》也有記載,但與此相同。
《襄陽記》關于諸葛亮夫人的這一段話的確十分簡略,如果作一般的望文生義的解釋,內(nèi)容也很貧乏。我們知道《襄陽記》原書雖已散失,但確是深得史學家首肯的信史。關于諸葛亮另有一則記載如下:
劉備訪世事于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杰,此間自有伏龍、鳳雛?!眰鋯枮檎l,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p>
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向劉備推薦諸葛亮之人為徐庶,稱之為臥龍,則無二致。
再說司馬德操是襄陽名士,徐庶則是曹操一直想招攬的奇才,此二人對諸葛亮的才識評價都極高,認為諸葛亮能輔佐劉備治理天下。而黃承彥也是名士,他認為自己的女兒與諸葛亮“才堪相配”,則黃承彥決不是等閑之輩,而是具有與司馬德操、徐庶不相上下的遠見卓識。
“身有丑女,黃頭黑色?!痹撊绾卫斫饽兀课乙詾槊坑忻康娘L度,談吐不可流于庸俗,即使女兒天生麗質(zhì),黃承彥也不可能對人說“身有美女”,那 和商販或大地主還有什么區(qū)別呢?因此,“身有丑女”實際上是一句客氣話,而且是很輕松地說的一句風趣話。決不能由此得出結(jié)論,他的女兒是丑陋不堪的?!包S 頭黑色”云云,黃頭應該是黃色的頭發(fā),女孩子在成年前后,頭發(fā)往往呈現(xiàn)出一種較淺的黃色,屬于最正常的生理現(xiàn)象,既不是病,也談不上是丑或美。俗話說“黃毛丫頭”,決不是貶稱,與此相反多少有點溺愛的意味。黑色,也許是指皮膚,可能皮膚并不很白皙而偏黑,這在鄉(xiāng)村也很正常。不能以此作為“丑”的根據(jù)。
評判女性的美,一般分三方面:頭部包括五官的大小與分布的位置是否勻稱,以及面部的膚色,還有頭發(fā)的軟硬、疏密以及色澤;身材的高矮胖瘦;氣質(zhì)與風度。因此,“黃頭黑色”在評判女性的美時,所占比重,至多只能占十之二三。
至于老百姓隨之起哄,隨口把“莫作孔明擇婦,止得阿承丑女”當作歌謠唱,那是他們不能理解黃承彥的談吐,以農(nóng)民之心度名士之腹的結(jié)果,也沒什么好奇怪的。
我覺得諸葛亮的黃氏夫人可能不是美女,但也決不可能丑陋無比。
黃承彥所說的“才堪相配”,決不是指的家庭婦女的針線、烹飪方面的才能,當時諸葛亮尚未出山,但司馬德操、徐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諸葛亮為“識時務之俊杰”,那么,黃承彥的女兒當然也是“識時務之俊杰”,這樣就“才堪相配”了。
“識時務”,用現(xiàn)在的語言來說,就是能認清當前形勢,并且能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當然,這種說法有點抽象而不夠具體。諸葛亮的成親年月應該在出 山之前的一兩年之內(nèi),大約在建安十二年(207)前后,那時諸葛亮二十五歲或二十六歲,可能已是大齡青年,因為他的“擇婦”可能比較苛刻,所以時間就耽擱了。
《諸葛亮傳》記載,當時劉備去訪問他,提出問題:
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shù)淺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諸葛亮認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quán)“可以為援而不可圖”。建議劉備取其主不能守的戰(zhàn)略要地荊州,再進據(jù)“沃野千里,天府 之土”的益州。以此為根據(jù)地,予以鞏固。然后“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jié)好孫權(quán),內(nèi)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路,將軍身率益州之眾 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劉備聽了,覺得很有道理。隨后諸葛亮感激劉備的信任與賞識,改變了隱居的初衷,開始為劉備“鞠躬盡瘁”地操 勞,“死而后已”。
我認為,黃承彥對女兒當然了解得比較多,而且發(fā)現(xiàn)了女兒和被稱為“伏龍”或“臥龍”的諸葛亮有著許多共識,所以才說“才堪相配”。唯有這樣,他們結(jié)為夫妻之后,必然志同道合,而有較多的共同語言,建立幸福的家庭生活。
因為陳壽《諸葛亮傳》快結(jié)束時說:“亮性長于巧思,損益連弩,木馬流牛,皆出其意。”所以也有人推測這木牛流馬也許是黃氏夫人的智慧結(jié)晶,我不贊同,因為木牛流馬完全是技術(shù)性的問題,而且諸葛亮在六出祁山時才運用,青年時代在家攻讀時極少有可能研究此事,黃承彥的女兒當時研究木牛流馬的可能性更少?!安趴跋嗯洹睉撌菍μ煜麓髣莸目捶?。
諸葛亮夫人的德在與夫君成婚之后才開始有充分的展現(xiàn),因此黃承彥向諸葛亮作介紹時未提,《襄陽記》也未有任何記載。
諸葛亮出山之后,為劉備出謀獻策,與劉備一起過著戎馬倥傯的生活,這個家自然就由夫人獨自一人撐持起來。劉備據(jù)有荊州,并逐步進入益州,隨著生活趨向安定,諸葛亮的官職擢升極快。岳父黃承彥之墓今猶存,此人仍是布衣終身,未沾女婿任何光也。
諸葛亮歷任中郎將、軍師、丞相等職,終日操勞,事必躬親,如無黃氏夫人這樣的賢內(nèi)助,難以辦到。黃氏夫人雖然身居顯貴,迄未對政事有任何干擾,當然更未開后門收受賄賂。
尤其劉備在白帝城托孤之際,贊揚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叮囑諸葛亮,“如其(指阿斗)不才,君可自取”。如果黃氏夫人是個野心家,想做皇后,肯定要和諸葛亮糾纏不清,慫恿諸葛亮登皇位了。
劉備病故,諸葛亮的擔子更重,為“皇業(yè)不偏安”、“漢賊不兩立”而全力以赴。仍有黃氏夫人的密切配合和支持在起作用。諸葛亮食少事繁,年五十七,出師未捷身先死。黃氏夫人雖未去祁山前線,作為內(nèi)助,“鞠躬盡瘁”并無二致。
諸葛亮上后主的表文中說:“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這是身為丞相內(nèi)助的黃夫人掌管家務的情景。桑八百株、薄田十五 頃,相當于中小地主的產(chǎn)業(yè),生活自然不愁吃穿了,也談不上豪華奢侈,很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清寒的丞相之家。賈似道、嚴嵩等宰相,府上的管家、豪奴也比諸葛 亮要富裕得多。夫人的勤儉持家可想而知。
從《前出師表》、《后出師表》中可知諸葛亮已把整個身心交給蜀漢,交給巴蜀的黎民百姓。教育子女,自然只能由夫人承擔此重任。他本人所起的作用也不可漠視,但那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身教,至于言教,在成都時已難進行,更何況六出祁山之際呢?
蜀漢遭受鄧艾奇襲,開始崩潰之際,諸葛亮之子諸葛瞻攜子諸葛尚(諸葛亮之孫)堅決抗拒,雙雙戰(zhàn)死于綿竹。繼續(xù)譜寫了悲壯的戰(zhàn)歌。應該是諸葛亮夫婦家庭教育的必然結(jié)果。
從這幾方面考察,可以證實諸葛亮夫人之德值得大書特書。封建社會曾出現(xiàn)“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謬論,我想那也不是空穴來風,也許有人看到武則天等女性雖有才華,在政治上表現(xiàn)不理想,于是作出了扭曲的結(jié)論。諸葛亮夫人有才,其才對其德,起了相輔相成的作用,豈不更好。至于諸葛亮夫人沒有能對蜀漢作更直接的貢獻,那是受歷史局限性的制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
陳壽的《三國志》沒有對諸葛亮夫人的貌、才、德作正面的記述,如今把有關的間接的材料加以梳理,藝術(shù)形象仍欠具體,但其精神面貌已比較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