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在教育理念、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發(fā)生了較大的改變,大量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進入了語文教材之中。那么,文學作品的教育價值應當如何發(fā)揮出來呢?表演式教學或許是一種可行之策。
表演式教學,是指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將文本轉換成戲劇劇本,或直接采用劇本,由學生課前進行充分的預習,選出若干學生劃定角色,記誦臺詞,準備服裝、道具,然后走上講臺,扮演角色,進行表演。其余學生在觀看過程中感受、鑒賞,表演結束后,師生針對表演進行研討,最后布置作業(yè),將課內學習引向課外。
表演式教學法特別適用于文學作品的教學,能充分地體現(xiàn)文學作品形象性、感染性的特質,尤以小說和戲劇教學見長。它能拓寬教學空間,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在感同身受中提高語文素養(yǎng),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
一、表演式教學存在于語文課堂的必要性
1.高中語文教育的特征。高中語文教育是整個教育過程中的一個特殊階段,與義務教育有著明顯的區(qū)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主要任務是打基礎的知識性教育,高中語文教育在此基礎上,則注重語文運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的發(fā)展。
2.高中階段學生的特征。高中階段的學生,身心發(fā)展處于青春期狀態(tài),學生的知識積累程度提升,促使學生在主動性、思辨性、創(chuàng)造性方面有明顯提升。他們不僅能夠在課堂內積極主動地學習,而且在課外也自覺地擴大閱讀量,學習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以此來開闊視野。較之于初中,他們的概括分析能力、邏輯抽象能力明顯增強,更喜歡用自己的觀點、情感去體驗人生,了解社會。同時,無論是在閱讀方面還是寫作方面,高中生都表現(xiàn)出了不受約束、個性張揚的獨立意識,這些都蘊涵了創(chuàng)造的力量。
3.表演式教學法與其他教學法相比,有自己顯著地特色:第一,角色發(fā)生了變化,教師由知識的講授者變成了指導者,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變成了參與教學的演員,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第二,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第三,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表演式教學法在高中語文課堂的運用
1.重視課前表演準備,深入理解課本內容。
在教授新課前要求學生對課本內容進行預習,包括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文中人物的特征等,這樣會提高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接受度,有利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角色扮演能力。
2.加強課堂表演訓練,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新課程標準要求現(xiàn)代教學應當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從這點上講,課堂表演蘊涵了豐富的教學價值,它能夠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為主體、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將學生的各種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結合在一起,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調節(jié)學生的思想情感。
3.組織課堂表演研討,培養(yǎng)鑒賞作品的能力。
組織課堂表演研討,主要是對課本及此次的課堂表演進行討論,討論內容包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作品的故事情節(jié)、矛盾沖突、主要思想以及學生在此次表演中的表現(xiàn)等,找出優(yōu)點與不足,并提出建議,促使學生獲得更深的理解。評價的形式可以分為學生間的互評和教師的點評,學生間的互評會使學生逐漸認識人物的語言變化、動作變化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點,提高他們鑒賞作品的能力,教師的點評可以糾正一些不恰當?shù)牡胤?,同時教師的肯定與鼓勵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自主性。
4.總結課堂表演與研討,撰寫課后學習心得體會。
表演、研討結束后,要求學生總結此次表演與研討的心得體會。同時,教師也應該給學生提供幾個需要深刻思考的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這一操作模式體現(xiàn)了語文教學聽、說、讀、寫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的原則,表演中有聽說訓練,研討中有讀寫訓練,統(tǒng)籌兼顧,利于發(fā)展。
三、在語文課堂中應用表演式教學應注意的事項
1.注意選擇教學內容。
教學形式、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并不是每一種文本都適合運用表演式教學。大凡有故事情節(jié)、通過情節(jié)的發(fā)展表現(xiàn)在一定環(huán)境中人物的矛盾沖突、采用對話與動作來展示的文學樣式,都可以采用表演式教學法。比如,小說和戲劇。而詩歌和散文這兩種文學樣式,是以意境的高格、構思的巧妙來展示自己獨有的魅力的,因而不具備表演的特質。
2.使用頻率不能過高。
因為表演式教學需要學生在課前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如,預習文本內容、準備道具、學生彩排等,準備都需要花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如省去這些又達不到表演式教學的效果。所以,如果頻繁運用表演式教學法的話,確實會增加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得不償失。
3.擴大參與成員。
不得不承認,使用表演式教學法會進入一個怪圈,經(jīng)常參與表演的一般只是少數(shù)的幾個學生。一方面受劇中人物數(shù)量的限制,另一方面也受學生性格的制約,導致經(jīng)常參與表演的學生就會固定為某些學生,而大部分學生卻成為看客,這是不合理的。所以在運用過程中,應當注意利用各種方式,例如,分組表演法、輪流表演法,總之,要發(fā)動與組織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這樣才能達到課堂教學的目的。
4.防止偷換教學內容。
教學中師生針對表演進行的研討,尤其是關于臺詞的品味,根植于學生對作品的理解與創(chuàng)造,在此基礎上的評價鑒賞,并不是針對文本進行的,而是針對學生的表演而來的。從文本原話到學生的表演,再到對表演進行鑒賞,要經(jīng)過兩次的解讀,這與原作品是有距離的。這樣,師生就會偷換教學內容,違背閱讀教材的使用要求,這是需要師生特別注意避免的。
總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使用表演式教學法,應注意摒棄其不足之處,充分發(fā)揮其優(yōu)勢方面。真正做到: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教師成為課堂的主導,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成為一個全面發(fā)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