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 Baoshi, who is known for his paintings, articles and seals, is as famous as Qi Baishi. He was fond of seal cuttings,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ies as a young boy and learned from Guo Moruo and Xu Beihong. Simultaneously, he had been to various places to find creative inspirations, thus making his painting unique and expressive. He is not only good at drawing landscape but also skilled in painting people. What’s more, he is also the first man who opens up the new era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s.
中國近現(xiàn)代國畫界南北二石并稱,這其中與“北石”齊白石齊名的,就是以“畫、文、書、印”四絕著稱的“南石”傅抱石先生了。抱石少攻印章篆刻,治畫史,并為書畫創(chuàng)作,曾留學日本,得郭沫若、徐悲鴻為師友,遠法石濤、顧愷之等輩,又親覽河山,“搜盡奇峰打草稿”,能獨樹一幟,以詩入畫,以形傳神,工山水,亦擅人物,開新時期中國畫變革之先河,堪稱大家,可謂宗師。
傅抱石的筆墨人生是隨著他對畫史的研究、對自然的體驗、對詩文的感悟以及時代變遷而升華、轉(zhuǎn)變的。出身傘匠人家的傅抱石少年貧苦,曾篆刻印章謀生,然他能變手藝為藝術,實得益于他對理論的鉆研,對古之先賢思想的領悟和效法。由“為稻粱謀”的刻字生涯進而浸潤于繪畫史論之中,使他得以接觸到石濤所謂“我用我法”、“搜盡奇峰打草稿”,奠定下他的藝術思想和方法,也建立起他和石濤之間相隔數(shù)百年的精神傳承與師徒淵源。這一時期他為世人貢獻有《國畫源流述概》、《摹印學》和《中國繪畫變遷史綱》三部著作。
得徐悲鴻力薦東渡日本后,抱石師從金原省悟于東京帝國美術學院,專治畫史,成為這位美術史界泰斗的愛徒高足,同時結(jié)識了郭沫若,得其欣賞和指導,聲名漸起,畫作日豐。1935年,《傅抱石中國畫展覽》于東京銀座舉行,中有山水《瞿塘圖》、人物《淵明沽酒圖》和情趣盎然的生活圖卷《籠雞圖》?!饿奶翀D》宗法石濤山水自不待言;《淵明沽酒圖》筆法綿細、人物飄逸、意境清遠,深得顧愷之“以形寫神”之三味;《籠雞圖》以俗事入圖畫,更顯天真自然。此次展覽的作品是抱石先生早年畫作的代表,也是他風格精神的體現(xiàn)和畫論思想的反映。
歸國后,傅抱石入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執(zhí)教,多有著述,益增翰墨,更于南昌舉辦畫展??箲?zhàn)爆發(fā),先生受郭沫若之邀任職于國民革命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后輾轉(zhuǎn)撤至重慶,寓于西郊金剛坡下,開始進入藝術巔峰期。
這一時期抱石先生畫作精品倍出,其中山水名作當屬《夏山圖》,人物長卷有《麗人行》,更有《琵琶行》、《長干行》、《唐人詩意》等以詩入畫之佳構(gòu),不特贏得盛名于一時,更足稱繼往開來之大事業(yè),奠定了他一代宗師的地位。以《夏山圖》而論,筆墨酣暢、濃淡有致,險峻秀逸兼而有之,深得蜀中山水之真趣,是為“搜盡奇峰”之力作,世人評曰“蓊郁淋漓、氣勢磅礴”,其所宜哉。至《麗人行》,則線刻清雅、墨潑濃郁,勾畫美女有形神,點染景致添意趣,得徐悲鴻譽之“乃聲色靈肉之大交響樂”,更有徐悲鴻、張大千二人的款題,平增身價,實難得之瑰寶?!断纳綀D》為傅氏山水之代表,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麗人行》后贈予郭沫若,1996年拍出1078萬元之天價。
《麗人行》取材自唐杜甫同名長詩,亦屬以詩入畫者。抱石先生在金剛坡下齋中,“打破筆墨約束”,獨創(chuàng)出散鋒亂筆的“抱石皴”,縱筆恣肆、物我兩忘,臻于超然化境。
新中國成立后,抱石先生滿懷激情,亦為時事所感,積極投向中國畫之變革,更致力于尋求個人藝術之突破。他是中國以毛澤東詩詞之意作畫的第一人,這種題材上的突破使得他獲得了藝術新生,亦奠定了他在新中國國畫界的地位。從《清平樂?六盤山詞意》到《搶渡大渡河》、《更喜岷山千里雪》再到與關山月合作的人民大會堂壁畫《江山如此多嬌》,抱石先生實現(xiàn)了新技法和新題材的結(jié)合,展現(xiàn)出藝術思想的新風貌和現(xiàn)實生活的新氣象。
在此前后,傅抱石得邀受命旅歐寫生,赴毛澤東故鄉(xiāng)韶山寫生,更游歷大江南北,飽覽關山河岳,留下《韶山組畫》、《待細把江山圖畫》等大量作品。
傅氏好酒,款識常題“往往醉后”,可謂近現(xiàn)代“飲中之仙”矣。(責編 賀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