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1993, China Guardian auctioned some stone-inscription rubbings and ancient rare books for the first time, which opened the prelude of the sale of ancient books. Having developed for decades, the auction market of ancient books greeted its new spring and the auction agencies that stepped into the field are rapidly increasing. Some relevant date shows that the transaction price of these rare books make a big flash in lots of auction companies.
有關(guān)數(shù)據(jù)顯示,古籍善本成交價與成交率在各大拍賣公司均創(chuàng)出佳績。在中國嘉德成交4579萬元,成交率達73.21%;在北京保利成交3050萬元,成交率71.44%;在北京翰海成交1108萬元,成交率65.17%……經(jīng)歷了漫長的20年,古籍善本拍賣在緩慢增長中迎來了春天。從1993年中國嘉德首次拍賣了一批書畫碑帖、善本古籍,拉開了古籍拍賣的序幕。至2010年,介入古籍市場的拍賣機構(gòu)數(shù)量達到空前最多。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全國舉辦古籍大拍的拍賣公司保持了原有的嘉德、翰海、中國書店、上海嘉泰、上海敬華、上海博古齋 之外,又新增天津鼎晟、北京中安太平、天津立達、南京盤龍等新生幾家。
與書畫精品大多數(shù)都在私人手中不同,古籍精品大部分都收藏在國家圖書館和公共事務性的博物館里。民間精品本來就很少,經(jīng)過十幾年的拍賣,每年都有20部左右的精品出現(xiàn)在拍場上并被另外一些藏家買到。買古籍的人不是進行短線投資這種機會炒作,一個買家買到一部古籍可能要收藏十幾年,不會拿出來交易,導致這個市場的精品相對缺乏。因此,雖然有時古籍拍賣也會產(chǎn)生流拍的情況,但是從長期來看,價格翻番卻是不爭的事實。
古籍善本市場上有一句老話,“一頁宋版一兩黃金”。每每宋版書出現(xiàn)在市場上,總是能夠高價成交。但真正在近年來古籍市場上走強的卻是明清古籍。而要想從拍賣市場上“淘金”,僅僅“按名索驥”是遠遠不夠的。
許多人在投資古籍善本的時候,往往喜歡根據(jù)古籍善本的名稱,到網(wǎng)上去尋找以往的成交價格。這種方法在書畫投資中或許能行,但是在古籍善本的投資中,更要學會發(fā)現(xiàn)細節(jié)上的差別。如呂祖謙撰?詳注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廿五卷,在早期的著錄書籍中被稱為宋本,實際上是明嘉靖間刻本。在古籍善本拍賣市場上,這類在歷史上就有爭議的版本并不少見。
古籍善本收藏市場的贗品雖沒有字畫雜項多,但冒名人批校、加蓋偽章、殘本充全、挖改描補、撕去序跋的事也時有發(fā)生。制作古籍偽本必須將紙做舊,方法有兩類:一是染紙,用各種方法將紙染成黃褐色;二是舊紙新作,如果作偽者存有古紙,就可在紙上新印古書內(nèi)容,然后訂成“古籍”,這種作偽方法盡管較少,卻使人很難從紙上辨別其真假。一些重復刻印本上,除保留有原書的序跋外,又增刻新的序跋,敘述重印的原因,序跋后還著有姓名、年月等。這些都表明了書籍的真實年代。作偽者往往裁掉對其作偽不利的序跋,或涂改其中的年代,也有重新偽造對其作偽有利的序跋。
“刻本優(yōu)于印本;初刻優(yōu)于翻刻;套色優(yōu)于單色;圖畫優(yōu)于文字”,這無疑是古籍收藏的口訣。藏家只要細心體會,多下功夫,就一定能提高鑒賞能力,淘到更多有價值的古籍,改進自己的藏品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