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e ancient times of China, seals were used as private products and their practical function were put before everything.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human aesthetic requirements, the patterns of seals have developed creatively later. However, the practical function hasn’t disappeared i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This is why most of people still regard seals as cultural relics not the artworks. Actually, that is profoundly unfair for the great technique.
印章最初作為私人印信,實用性顯然是第一位的。雖然后來隨著人們在審美要求上的逐漸提高,篆刻的形式和內(nèi)容都有了更具開創(chuàng)性的發(fā)展,然而實用這一固有的用途卻始終沒有在篆刻藝術(shù)的成長歷程中消失,時至今日,作為公、私各種用途的印信憑證的大小印章依然在中國社會里廣泛使用。當(dāng)然,一般的印信與專為藝術(shù)而創(chuàng)作的印章在價值上是有很大不同的,有時甚至是天壤之別,但就是這種容易引起“誤解”的傳統(tǒng),導(dǎo)致篆刻在今天仍被很多人看作是一種技藝而非藝術(shù),刻得好的印章也無非是一件好的工藝品而已,這就大大抹殺了其作為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含金量?,F(xiàn)在很多人對古代璽印的收藏更多的是把其當(dāng)做文物而非藝術(shù)品來看待,這對篆刻藝術(shù)本身可謂極大的不公。
篆刻的另一實用價值,就是作為書畫作品的陪襯和附屬品。
書、畫、印本承一脈,同為中國傳統(tǒng)藝術(shù)的精髓,然而一直以來,書、畫皆可獨立成作,唯有印章只能作為書畫創(chuàng)作之后點綴其中的“作料”而存在。雖然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也會考慮書、畫、印的相得益彰,但書畫為主、篆刻為輔的主旨還是不會變的,只有人會為了配合書畫創(chuàng)作來篆刻各種不同形式、風(fēng)格的印章,卻幾乎沒有人會為了一方印而去作書作畫。
至明清,篆刻藝術(shù)隨著金石熱而大興,其獨立的審美價值逐漸得到認(rèn)可,文人的介入也大大提高了篆刻的地位和文化含金量。
對篆刻作品的收藏,可以明顯地劃分為兩個方向,一以藏石為主,一以藏印為主。
藏石者主要從印石的價值上確定其收藏意義。相較于后者,對石頭的鑒賞更為容易,把玩起來也更加富于樂趣,很多貴重的石料,如青田石、壽山石、雞血石等,不僅為篆刻家和收藏家們所重視和喜愛,也為普通人所熟悉。這種確定、不朽的價值成為金石永固的重要基石,也為印石的收藏提供了一個相對固定和統(tǒng)一的考量標(biāo)準(zhǔn),所謂“一兩田黃三兩金,昌化雞血沒有價”,很多上好印石的價值可謂連城。
藏印者主要從篆刻作品的形式、技法以及創(chuàng)意等各個藝術(shù)層面上來確定其收藏價值。真正的藏印行家看中的往往是篆刻藝術(shù)本身的含金量,而與前者不同的是,篆刻的變化性、獨創(chuàng)性、唯一性,一方面使得篆刻的收藏更加富于樂趣和刺激性,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篆刻鑒賞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