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旅行?世界旅游組織將旅行定義為「某人離家至少55里」。在海陸空交通無比發(fā)達的今天,在借助交通工具的情況下,55里路的距離在時間消耗上甚至還抵不上在咖啡店享受一杯下午茶的用時。旅行,在現(xiàn)代人的詞典中已然是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而事實上,真正意義上的現(xiàn)代旅游業(yè),誕生才不過才一百多年。
但是自人類出現(xiàn)以來,旅行就從未停止過。
幾百萬年前,身處冰河時期的非洲直立人因為氣候巨變的寒冷而不得不將家園一步步搬離大草原的中心,來到了全長近6000公里的東非大裂谷東支線的邊緣。出于求生本能而第一個飛身躍下陡峭斷崖的無名直立人,也許根本不會知道,這樣大膽的舉動可能會即刻奪走他性命,因為這一躍,就此開啟了人類歷史長達幾十萬年的遷徙,進而最終完成了地球上人種和文明的基本分布格局。這一躍,邁出了人類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旅行的第一步。
如同動物在自然界的遷徙動機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當人類已經(jīng)學會了用獸皮御寒,烹飪熟食之后,他們發(fā)現(xiàn),畜養(yǎng)的牛羊馬的生存狀態(tài)直接決定了他們自身的生存,牧場和水源成為游牧民族追尋的目標。這種有明確目的性的遷徙已沒有了當初直立人走出非洲時的悲壯,人類由此吹響了主動向未知地域旅行的號角。
當閃米特人從撒哈拉北部走進西亞兩河流域和敘利亞草原的那一刻,映入眼中的富饒草原和清澈河水一定讓從沙漠中走出的他們覺得,這根本就是夢境中不離不棄的樂土。連他們自己也沒想到,在往后的數(shù)個世紀里面,他們的后人一直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足跡遍布亞非拉,并在行進中分支出了多達47個民族,并孕育出了古巴比倫文化、新月文化和猶太文化等諸多文化。
與此同時,在地球另外一端的雅利安人兵分三路,先后從從黑海出發(fā),第一支隊伍越過高加索山脈進入小亞細亞的安那托利亞,這些人和當?shù)卦用耠s居、融合,被稱為盧維人、帕來人、赫梯人和呂底亞人;隨后的第二支進入巴爾干半島的東北部,成為斯拉夫人的前身,而后陸續(xù)分批進入希臘,被稱為希臘人。最后一支沿多瑙河向西挺進,他們翻越阿爾卑斯山進入今天的意大利一帶,被稱為拉丁人。隨著雅利安人不斷向外遷徙,向西進入歐洲大部分地區(qū),向東深入歐亞的腹地、向南則伸入西亞和南亞。歐亞大陸的版圖在人類行進的腳步中也逐漸清晰起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文化和書籍的傳播,以及經(jīng)濟的繁榮,歐州和亞州成為當時世界文化和經(jīng)濟的主體。在歐洲,由于與中國、印度的貿(mào)易長期通過阿拉伯人作為中介,西歐各國的君主和商販們都急切地希望能夠打破局面,直接與遠東進行商品交易,另一方面,由于當時歐洲的商品對于中國人、印度人而言毫無吸引力,導致了歐洲人只得用大量的金銀來換取香料和絲綢。長期的入不敷出,導致歐洲人對于獲取金、銀、寶石或者直接獲取香料等資源顯得十分迫切。與此同時,歐洲人因為陸上交通的日益發(fā)達已經(jīng)不再只滿足于對本大陸的開發(fā),發(fā)現(xiàn)和探究陌生大陸的強烈渴望驅(qū)使他們將旅行的步伐邁向了海洋。而這一切,絕大部分要歸功于當年只是一個小商人的意大利人,馬可波羅。
那本亦真亦假的游記,激勵了無數(shù)的冒險家投身大航海中,去尋找傳說中的黃金之國。盡管意氣風發(fā)的哥倫布錯把美洲新大陸當成了亞洲,以為古巴只是中國的一省,其見聞和發(fā)現(xiàn)仍然給了世人無窮的想象和激勵。
文字和印刷的普及,則為宗教的興起和傳播創(chuàng)造了必備的條件。傳教士,伴隨著宗教的興起,開啟了他們的旅程。
這其中最為中國人熟知的是去西天取經(jīng)的唐僧,即玄奘大師。與《西游記》的神話故事不同,歷史的記載是:「因感各派學說紛歧,難得定論,便決心至天竺學習佛教。貞觀元年,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準。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這一走,是長達16年,跨越110多個國家的徒步旅行。而在西方,產(chǎn)生于羅馬帝國統(tǒng)治下的巴勒斯坦一帶的基督教,花了近千年的時間才傳遍了歐洲,之后又因大航海的興起而進入新世界;隨后興起的伊斯蘭教,向西傳入了歐洲和北非,向東則一路擴展到了今日的東南亞地區(qū)。
無數(shù)人不停邁動的雙腿,最終,鑄就了今日世界的基本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