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如果要票選最獲共鳴的一句雞湯文,最無爭議的,應(yīng)當是:「人生中至少要有兩次沖動,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和一場奮不顧身的愛情?!?/p>
愛情不常有,但遠方永遠都在。于是旅行,成為安慰人心的最好藥劑。
在每個長假之前,熟人之間的問候語是,去哪兒?在假期,最能促進腎上腺素分泌的事情是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照片,和真假難辨的人生感悟,然后等著收獲一大堆評論和點贊。
而至于旅行本身的意義——在陌生的世界感受未知,誰在乎?旅行早就變成了一場消費。人們事先做足計劃,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做好攻略——詳細到根據(jù)他人的推薦,決定好哪一天在哪個餐廳用餐,點哪些菜——路上所要經(jīng)歷的每一個地方,都早已爛熟于胸,要做的,無非是去親眼所見,然后拍下照片。
又或者,坐在一列列的大巴車上,忍受幾個小時的顛簸,然后躁動不安地在某個歐洲小鎮(zhèn)上集體下車,端著相機饑渴地與身后的景點合影,無意也沒有時間深入了解景點背后的故事。他們需要的,不過是千篇一律的景點合照,印著簽證印章的護照,以及將來用作談資的國家數(shù)量。
人們靠這種經(jīng)歷,給自己積累所謂的「人生財富」,不管是旅行故事、照片,還是家中擺放的旅游紀念品。于是你知道,旅行已經(jīng)被異化成了一次次消費經(jīng)歷,早已失去了原有的本意?,F(xiàn)在,問問你自己:如果沒有數(shù)碼相機,沒有網(wǎng)絡(luò),你還會不會去旅行?
編輯·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