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天吃飯」,天氣是農業(yè)的命脈;「看天穿衣」,天氣也是普通人的冷暖指南。天氣,我們特別關注卻又容易忽略的話題,我國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氣象信息的有償服務就已進入市場,但30年來,一直不溫不火。如今,又有另一種玩兒法,精準的天氣數(shù)據已敲開了這片藍海的大門。
天氣也是門生意?
一位杭州賣豆老板,每晚準時收看全國的天氣預報,他說杭州的天氣會影響綠豆的銷量,但全國各地的氣溫卻會影響綠豆的進貨價,若全國沒有持續(xù)高溫,綠豆總銷量不大,進貨價就低,可以趁機多進點兒貨,若等到全國各地高溫上來時再去進貨,就拿不到這個價格了。
即使不是綠豆的銷售旺季,這位賣豆老板也不忘關注天氣,主產地東北的天氣會直接影響綠豆的收成和質量。身在杭州,也得走國際路線,他賣的芝麻,進口的,國際天氣預報也不可小覷。
下至經營戶,上至大企業(yè),僅知道未來幾天的天氣預報已遠遠不夠,精準的中長期天氣數(shù)據對他們來說具有相當大的經濟價值。
你可能不知道的天氣經濟指標
1. 氣象領域著名的德爾菲氣象定律:氣象投入與產出比是1:98。也就是說在氣象信息上,每投資1元,便可得到98元的經濟回報。有直接數(shù)據表明,90%的公共領域都會受到天氣的影響。
2. 1℃效應:美國氣象學家就稱,氣溫上升1℃,經濟效益就上升;反之,就下降。世界平均氣溫下降1℃,全球產值就會減少70億美元。氣溫相差1℃或降水量增減1毫米,經濟數(shù)據就會相應變化。
3. 啤酒指數(shù):日本氣象服務公司一項調查就指出,當氣溫達到22℃以上時,氣溫每上升1℃,啤酒日銷量就會增加230萬瓶;達到25℃后,銷售量就會猛增;但達到某一臨界點,隨著氣溫上升,銷量反而下降。
國外先行
美國的私營氣象服務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已起步,如今已擁有400多家私營商業(yè)氣象服務公司,其2010年的市場營業(yè)額已達4.5億美元,氣象風險管理的營業(yè)額則達到78億美元。
日本的「氣象商務」則始于1954年,日本最大的私人氣象公司天氣新聞公司(WNT),每年在全世界掃走3億美元。如今,日本的氣象信息服務公司已占據上海、廣州70%以上的遠洋航運氣象業(yè)務。
中國新生意
「看到蝴蝶揮動翅膀,我便上線開賣雨傘」,淘寶賣家對天氣變化尤為敏感,其實這背后,有天氣大數(shù)據的支撐。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中心與大數(shù)據平臺阿里云合作,阿里旗下的高德地圖就可以為車主提供細致到每個涵洞水深的導航服務,阿里關聯(lián)企業(yè)的菜鳥物流平臺可以根據天氣狀況及時調整物流路線,仿效「啤酒指數(shù)」,「口罩指數(shù)」、「羽絨服指數(shù)」、「雨傘指數(shù)」,不同的產品的銷售指數(shù)也等著「庖丁解?!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