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EC在北京召開前后,北京實施了諸如放假、單雙號限行、周邊地區(qū)限產、暖氣暫緩供應、停止施工、醫(yī)院減少門診等措施來保障空氣質量。雖然良好的空氣質量是大家所需,但客觀說,因為APEC會議而實施的這些措施,對于經濟環(huán)境、社會生產、人民生活是一個硬著陸,代價較大。
比如,根據外媒的報道,北京周邊的鋼鐵企業(yè)很早就接到APEC會議期間停產的通知,但為了維持經濟增長,鋼鐵企業(yè)又不能減產,所以,它們只能“調整產能”,在10月加班生產,然后,往年秋高氣爽的金秋十月,今年卻頻頻出現霧霾。
這一切,是因為“外國友人的表揚對中國很重要”。不過,對中國老百姓而言,重要的卻是被外國人看到。
記得小時候,大約是1980年代初期,我家住在“重慶賓館”附近,那是重慶的一家涉外賓館。改革開放初期的城市公用事業(yè),仍然跟不上居民需求,停水停電是家常便飯,可我家卻很少停水。我媽媽告訴我,那是因為對面的重慶賓館里面住了很多外國人,一旦這附近停水,居民紛紛提著水桶上街打水,被外國人看到,“國際影響不好”,所以,我們這里很少停水。
或許,我媽媽的這個解釋無法找到確鑿證據,但是,這個解釋符合大多數中國人樸素的政治常識。
那么,被外國人看到,到底意味著什么?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對這個現象進行了精確地總結。他通過對多國饑荒的研究認為:法律、經濟、政治等特征決定的社會中的不同群體的權利關系,最終決定了不同階層的人對糧食的支配和控制能力。例如,1943年,孟加拉政府為了保證工業(yè)地區(qū)加爾各答的糧食供應,從農業(yè)地區(qū)調糧,造成了饑荒。
在“三年自然災害”的例子中,實際上,“被外國人看到,有了國際影響”中“影響”二字背后意味著城市居民有了更大的言說權利——雖然在當時的中國,這種言說的方式是默默地被外國人觀察到,但無論如何,當他們的境遇能被外界所知,他們實際上就在無聲地發(fā)言,城市居民就比農民具有更大言說權利。最終,正如阿馬蒂亞·森的結論:“不同的權利導致了不種糧食的城市居民有了糧食,而種糧食的農民卻不能果腹?!?/p>
這個結論在中國也同樣成立,林毅夫和楊濤運用阿瑪蒂亞·森的理論,研究了“三年自然災害”后發(fā)現:在中國中央計劃體系中,食物獲取權偏向城市居民,城市居民可通過定量配給系統(tǒng)獲得食物,而農民卻需強制性上繳。這不但和當年農民政治權利低于城市居民相吻合,也能很好地闡釋今天的諸多公共現象:校車、教育等準公共品的供給,在國庫充盈的今天,不是“供給不足”,而是“權利不足”造成的資源在不同階層、地區(qū)、戶籍的人群間分配不均。
某種意義上,在現代社會中,糧食、空氣與水,這些人類賴以生存的東西,都不再是自然之物,而是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物,與出行、門診、暖氣一樣,本質上是政府提供的一種公共品,要“仰仗”政府所掌握的公共資源與治理能量的投放多寡。從這個角度看,APEC期間的措施,就是政府在提供公共品時出現了偏好。
與通常意義的因為人群權利不等,造成公共品在人群間的分配不均不同,這一次,是對同一人群,不同種類的公共品的分配出現了強烈偏移。不過,權利多寡決定公共品的數量與質量的原則仍然沒變,悲哀的是,中國人仍然沒有逃過“被外國人看到”這個權利增加模式——能被外國人看到的被極力提升,而那些不能被外國人看到的,則被人為壓低。
所以,網上有人希望APEC期間出現霧霾,不但是對“中國希望被外國友人表揚”的調侃,更是出于“中國人希望被外國人看到”的樸素政治智慧,希望通過“被外國人看到”,帶來更長遠的解決。
其實,所謂表揚與批評,不過一個硬幣的兩面,每一次“中國希望被外國友人表揚”的背后,是否都隱藏著“中國人希望被外國人看到”的辛酸呢?
摘自騰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