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下流行的“酷”、“型”審美概念,在最初都是從“丑”生發(fā)而來……
在中國,男人的丑與帥都是時代性的。丑從來不是天賦,而帥也從來只是被動選擇?,F(xiàn)下流行的“酷”、“型”概念,最初都是從“丑”生發(fā)而來。“呆萌”、“正太”等等,也是從最初的“帥”細分出來的。
80年代早期:光帥不行,還要愛國
上世紀80年代早期的大陸本土男神長什么樣?
就是朱時茂那樣。
朱時茂以1982年公映的電影《牧馬人》起家,他自稱當時受歡迎程度堪比后來F4的周渝民?!坝胁簧倥艿诫娪皬S門口要表白的,而其中有的還是活躍在舞臺上和銀幕上的明星,不過有些東西只有我們之間知道,是秘密,我不能說的。”
之所以被這么多人點贊,是因為當時他幾乎聚合了那個年代人們關于男神的所有要求:當過兵,線條陽剛(時下很多男明星只是線條“硬朗”而不是“陽剛”);濃眉大眼,一看就是好人(那時候還沒有流行壞壞的帥);還有一條突出的氣質(zhì)要求:在影片中要有強烈的愛國情緒——沒有這個氣質(zhì),當時看慣了革命題材英雄片的女性,很難為追星找到一個“政治正確”的理由。
不過總體來說,80年代早期的男神只是過渡性形象,他們的時代功能就是導流量——這批男神保留了70年代之前中國人被框定的男性審美標準,用外形像革命干部的高大全形象,迅速占據(jù)女性的視野。但這套本土審美只是一種改良,很快就將讓位于另一套舶來的男性審美標準。
80年代中后期:漂亮的男神臭不可聞
下面是舶來男神統(tǒng)治大眾女性視野的時間。首先占據(jù)優(yōu)勢地位的是兩位日本男神——高倉健、三浦友和。
上世紀80年代日本電影《追捕》被反復播放的日子里,仿佛全中國的女人都喜歡上了穿風衣把領子豎起來、臉孔冷峻的男人。據(jù)說當年國內(nèi)有一家服裝廠,依照高倉健在影片中的那款風衣生產(chǎn)了十萬件,結(jié)果半個月時間全部賣光。
而《血疑》的大熱,也是新中國成立之后第一次使“中國男人”與“時尚”這兩個詞成為鄰居。無數(shù)的小青年無論高矮胖瘦都套上了喇叭褲。在某些地方,班主任會準備一個酒瓶子站在學校門口,挨個測量學生的褲腿。能塞進一個酒瓶的褲子就是喇叭褲,班主任可以選擇將褲腳撕開以示懲戒。
高倉健的出現(xiàn)對于中國男性的審美標準是顛覆性的,他占據(jù)男神地位,對許多男性也不是一個好消息。比如唐國強和孫淳。唐國強就曾經(jīng)將自己早年長達十年的沉寂歸結(jié)為高倉健的大熱,因為那個時候的唐國強是以男性少有的俊俏聞名,被稱為“奶油小生”。而這種類型的男性在那個年代的電影銀幕上不是主流。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冷峻是唯一的,漂亮是臭不可聞的”。
港臺男神,特別是香港男神后來居上——周潤發(fā)、秦漢、狄龍依次亮相,男神的標準也持續(xù)具體:國字臉,臉上有肉;至少有一樣標志性的服飾搭配,比如圍個圍巾。但無論如何,男神都不能是漂亮的,會打扮的全是小流氓。
轉(zhuǎn)機發(fā)生在1987年。費翔頂著波浪卷發(fā)型走上春晚,他在臺上又唱又跳的動靜,使得導演組不敢給全景鏡頭,只敢給臉部大特寫。
這一規(guī)避風險的安排,更強調(diào)了費翔作為一個漂亮男人的存在。接下來,這一造型又統(tǒng)治了中國男神標準好幾年。以至于趙本山在80年代末期的造型,也與費翔相近,令人不能自已。
不管怎樣,男人可以開始正大光明地漂亮了。只不過這種“漂亮”攻勢大規(guī)模爆發(fā),還要等到2000年之后。
90年代:丑是可以的,也是刻意的
就像“漂亮”這種極端形態(tài)進入中國男性審美標準如此困難一樣,“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也是不被認同的。簡單來說,就是姜文、孫紅雷這種類型的酷男、型男,成為可被接受的中國男人審美標準,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姜文也是“高倉健效應”的受害者。早年考北京電影學院時,他被淘汰。后來報考中央戲劇學院時,在是否錄取他的問題上,老師們之間的爭論也很大。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80班班主任張仁里回憶說:“姜文他們這批演員得多虧碰上中戲轉(zhuǎn)型,從過去的以貌取人變?yōu)楦粗乜忌鷥?nèi)部素質(zhì)考核”。
姜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并不回避丑這個話題。正是因為開了姜文這個口子,才有后來的孫紅雷。上世紀90年代初,孫紅雷在哈爾濱已是很有名氣的霹靂舞者。“有人說紅雷你那么喜歡演出,就上北京念書學表演吧,我說我長得太丑,不行。他們說你看人家姜文長得也不好看啊。”孫紅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這樣回憶自己的從影起點。
現(xiàn)下流行的“酷”、“型”審美概念,最初都是從“丑”生發(fā)而來。就好像現(xiàn)在的“呆萌”、“正太”、“花樣美男”等等,也是從最初簡單的“帥”細分出來的說法。
不過,“丑”的出現(xiàn)帶有明顯的時代背景——準確地說,這種“丑”是一種迎合方式。
還記得這句廣告詞嗎?“喂,小麗呀……”
這條上世紀90年代紅極一時的無繩電話廣告,最經(jīng)典的場景是“丑”的男主角蹲在廁所給女朋友打電話,也是因為男主角的“丑”,廣告效應得到了加持。
不過,男主角其實并不丑。他本身是珠江電影制片廠的一名普通美工,廣告中他帶有廣東口音的普通話,其實是后期特意配上的,他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廣告片導演還為了刻意取得“丑”的效果,采用廣角俯拍的方式。
總之,當時所有的廣告都是俊男美女“王婆賣瓜”式的推銷,導演想要用香港電影無厘頭的滑稽手段以示區(qū)別,讓產(chǎn)品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所以男主角就被丑化了。
這其實也是一種市場選擇。就像采購商品一樣,當人們在審美市場準備采購時,發(fā)現(xiàn)審美標準越來越同質(zhì)后,細分是遲早的事。
新千年:“花樣美男”是審美市場細分產(chǎn)品
真正意義上的審美市場細分,起于電視劇《流星花園》的突然流行。
而說起《流星花園》的流行,也有強烈的時代背景——臺灣瓊瑤苦情戲的黃金年代在2000年之前結(jié)束了。一種新的劇種,也就是偶像劇被推出市場,而大部分臺灣偶像劇的原型來自日本。
同一時期,韓國偶像劇也進入中國市場,《藍色生死戀》、《冬季戀歌》的持續(xù)熱度,將韓國歐巴的面孔加入到了中國男性的審美標準當中。也因為韓國特殊的國情,那些天生整容臉的韓國男明星越來越多地被中國人熟知,也被納入中國男性的審美標準中。實際上,稍有留意就會發(fā)現(xiàn),2000年之前在大陸受歡迎的韓國男星,比如安在旭等,都還有傳統(tǒng)韓國男人的氣質(zhì)。韓國男星集體走向“正太”或“呆萌”,是近幾年的事。
這又是一次顛覆性的改變。大陸人口結(jié)構(gòu)的變化同時加劇了這種趨勢——那些改革開放之后出生的80后,在這時剛好處于青春期,國內(nèi)的傳統(tǒng)男星,大部分是師奶或者少婦殺手,并不能引起他們太大的興趣。
于是,突然出現(xiàn)的“花樣美男”成為審美市場新熱點,而“花樣美男”追根溯源,是實打?qū)嵉娜枕n制造。
從一開始到漂亮,像《廬山戀》,觀眾喜歡,男女(演員)漂亮。到高倉健,哎呀,冷峻,冷峻是唯一的,漂亮是臭不可聞的。冷峻一過,怪的,要怪的,然后怪到一定程度之后,就是要丑的,結(jié)果又是丑星當?shù)?。最后又變成什么呢,F(xiàn)4又回來了,又繞回來了,一大圈,又得奶油了,又得偶像了。”唐國強說。所以,對于中國男人來說,丑從來不是天賦,而帥也從來只是被動選擇。
這種兜兜轉(zhuǎn)轉(zhuǎn)的習性,在中國男人的審美當中反復出現(xiàn)。當高倉健紅的時候,人們把大衣領子豎起來;時隔20年,當電視劇《奮斗》火了之后,2008年的夏天,男人們像佟大為一樣在街上又將POLO衫的領口豎了起來。
而且POLO衫的質(zhì)量優(yōu)劣也要看領子豎得時間是否夠長,有家淘寶店在向顧客說明自家45元一件的“真品鱷魚T恤”質(zhì)量時稱:“本店賣的鱷魚衫與別家不同的是,領子夠挺括,而且領子的背面還有鱷魚的標志,讓你方便把領子豎的時間更久,瀟灑氣度不留白!”
摘編自2014年第15期《壹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