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人教版語文教材里魯迅的《風箏》被換掉了,理由是“偏深奧”。這個理由似乎很充分,錢理群先生不也說過,魯迅不是“過去式”的作家,而是“現(xiàn)代正在進行式”的作家,他的表達是“預言式的表達”,也就是說他說的話早了一些,所以大家不理解。是啊,他說的話,從上個世紀二十年代開始,差不多橫跨了一個世紀,還是不容易被人理解?;蛟S,他的深奧不僅僅是對于學生,就連那些教材的編寫者們,那些神圣的語文教授者們,應(yīng)該也是不理解的。所以才會覺得深奧,覺得學生理解不了,覺得不適合再放在初一教材里。
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突然覺得悲哀,痛定思痛,卻不由自主地想到魯迅的《論睜了眼看》。本來孩子一出生,他就睜著眼睛看世界了,但是在中國,要真正落實到常識——睜了眼看,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中國的文化,中國人,對于社會采取的態(tài)度,常常是閉著眼看。所以,對于這些可愛的初中生,對于這一輪輪初升的太陽,對于這一朵朵稚嫩的“花蕾”,不要求他們?nèi)ニ伎肌⑷?chuàng)新、去反省、去反抗,只需要他們閉著眼看,像阿Q一般沉入各式美妙的幻想,于是一切都很單純、很圓滿。魯迅說,閉了眼就可以“無問題、無缺陷、無不平、無解決、無改革、無反抗”。所以,才會有老人倒地后無人肯扶的漠然;所以,才會有小悅悅被撞后反復被碾的慘況;所以,才會有“我爸是李剛”的盲目囂張。
魯迅的文章真的太深奧嗎?誠然不是。就個人來說,十幾年的語文學習,記憶最深刻的,還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那充滿童趣的溫暖輕喚;還是《孔乙己》里辯論著讀書人的事“叫竊不叫偷”的荒誕低喊;還是《風波》里九斤老太的口頭禪“一代不如一代”的陳舊腐朽的保守觀念 ;還是《藥》里爭搶人血饅頭時的瘋狂嘶吼。這一切,都是鐵屋子里的吶喊,雖然不一定所有的人都聽得見,雖然聽見了的人不一定都會跟著喊。但是,這些作品起碼用生動入骨的形象,引導人們睜了眼看。不能寄希望于學生一眼便看到盡頭,也不能強求學生一眼看到真相,可是看不透徹、看不通透,難道就一定要叫他們閉了眼,不聞、不問、不思、不想嗎?連課文都要簡單輕松,好教、好學、好看、好玩嗎?
九十幾年前的魯迅何其清醒透徹,過去了九十余年,這個社會仍然故我。然而,卻再也沒有了魯迅,沒有了人的吶喊,吶喊著——讓我們,讓孩子們——睜了眼看,讓人們擁有正眼看各方面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