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已經花了很多力氣來討論“我們?yōu)槭裁措x婚”。在不少城市,離婚率甚至已經超過或與結婚率持平,鋪天蓋地的報道里,滿滿都是“離婚時代”的標題。
對婚姻持不滿的悲觀情緒,似乎已經是主流,當我們拋出問卷時,許多參與調查者用看似不在乎的語氣說:我的婚姻之所以還能維持下去……
維持與維系,一字之差,差之千里。
維持是對婚姻只有最低的基本需求,“不散伙就行”一類的湊合。而維系,意味著努力,婚姻里還有讓人看到希望并愿意主動付出的價值。而從問卷反饋的數據來看,現代中國婚姻遠遠沒糟糕到大多數人都停留在溫飽線上的程度。
實際上,正是因為我們對婚姻的認識已經超越最基本層面,才會有那么多人關注自己的婚姻質量,希望借一張問卷,找出問題,改善它,讓它走得更遠。
每個人在結婚之前,都曾有過“一見鐘情”、“心心相印”、“白頭偕老”的憧憬;我們依然將很多愿望寄托在婚姻里,依然在歌頌“除了物質,還有愛情的婚姻”;我們用最苛刻的眼光審視自己婚姻的同時,其實并不能否認自己從中受益良多。
很多人用嫌棄的語氣反問:“現代婚姻里還有愛情嗎?”但已經有無數情感專家告訴我們:組成婚姻的從來不只有情感,愛情之外的東西已經將婚姻維系得七七八八后,我們才會得隴望蜀地希望它能更理想一點。
這是好事,至少它證明了許多對婚姻悲觀者的心口不一:當我們嚷嚷著“過不下去”時,其實大多數圍城里的人都不想翻牌認輸,他們只是有點迷茫,對自己不太有信心而已。
“三子登科”里的孩子和房子,曾經是中國人衡量家庭美滿度的標準。孩子意味著夫妻關系和睦、生理功能正常;房子除了證明有固定安身落腳處外,也是事業(yè)有成、經濟穩(wěn)定的象征。
藏在孩子與房子里的寓意
文/本刊記者 張笑溪
為了孩子開始的婚姻
“綠薄荷”工作室的婚姻情感咨詢師梁川,對三年里自己經手的所有咨詢對象進行了分析。他發(fā)現一個有趣的點:42.9%的咨詢者會在第一次見面時用陳述句:“我的婚姻好像出了點問題?!?7.1%的則會用疑問句:“像我這種情況,該不該繼續(xù)下去呢?”
陳曉燕是梁川印象最深的咨詢者。她來咨詢了兩次,兩次都以疑問句開始。一次在婚前:
“我該不該因為懷了三胞胎就和對方結婚呢?”她在QQ上問對方。梁川的回答是讓對方先思考清楚一件事:你到底有多想要孩子?是不是為了孩子可以不顧其他?后來陳曉燕邀請他參加了自己的婚禮,她的確為了這難得的三胞胎和對方結了婚。盡管27歲的姑娘自己內心還是個孩子,并不清楚自己“有多想要成為母親”,只是雙方父母都勸說她年齡不小了、老天爺一次給你三個孩子這是別人羨慕都得不到的姻緣契機,而且朋友在知道她懷了三胞胎的事后,也紛紛表示“支持”。
一年后,梁川在咨詢室里接待了陳曉燕,已經為人母的她憔悴不已。她的承受力遠低于自己的想象,三個孩子帶來的經濟壓力、夫妻矛盾、婆媳矛盾讓她不堪重負。可所有人都反對她逃出婚姻的決定,“我想離婚的決定真的像他們所說,是很不成熟的行為嗎?我媽問我‘三個孩子,你怎么分?’我一點辦法都沒有?!?/p>
陳曉燕的問題最后無疾而終。在度過成為新媽的第一年這個最艱難期后,她似乎成熟了許多。但她的困境也成為梁川面臨的婚姻問題中,最典型的一例。
以孩子為生活核心
哪怕越來越多年輕夫妻不想要孩子,寧可養(yǎng)寵物;盡管按照官方的保守統計,國內現有約800萬戶單親家庭,但孩子仍是中國人最大的婚姻維系紐帶。更多人仍然在面臨繼續(xù)和離開的選擇時,優(yōu)先考慮孩子的問題。
為了孩子結婚、為了孩子把婚姻繼續(xù)下去,不僅在中國,在歐美同樣普遍。英國心理學家亞當·菲利普斯在分析一夫一妻制時指出:“雖然一夫一妻制是當代婚姻關系的基本樣式,但從心理分析上看,一夫一妻觀念其實是在孩子出生后才形成的,因為一個嬰兒對應一個母親,婚姻被視作是這種關系的繼承。所以我們所提及的一夫一妻制,其實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定義的?!?/p>
在《家人》的問卷調查里,“維系我婚姻的要素”里,得分最高的是“親情/習慣”一項。“誰愿意承認自己的婚姻里沒有感情?。磕嵌鄠星榘??!蹦详栕x者文俊在問卷后面寫到。
習慣和一個人生活在一起,但沒有激情,沒有性欲,沒有太多想法,“親情”成了夫妻利益體最好的定義。
著名情感作家葉傾城卻毫不客氣地把親情產生的原因也指向孩子。親情本該由血緣關系產生,兩個毫無干系的人怎么產生親情?因為孩子成了他們血緣的繼承者。
“大多數中國人的婚姻先天都是不足的,尤其在情感上?!睘榱私Y婚而結婚,學著別人過日子,更多時候,兩個人是不太明白對方,可供交流的東西也少。如果有了孩子,孩子成了他們各自的血親,以孩子為核心有了共同話題和任務,對婚姻也莫名其妙有了信心。
“所以不是愛情變成親情,而是婚姻里制造出一種感情叫親情。”
每年高考后,媒體都會報道一股離婚潮現象。2014年8月,李牧秦也和結婚20年的妻子友好分手了。為了讓婚姻走下去,他們也付出了許多努力,包括15年來不斷調整心態(tài),制定和實施了許多家庭計劃,但這一切的前提,是“不傷害孩子”。他們在性格和愛好上反差太大,卻能一路羨煞眾人地走過20年,“真是拼演技拼心態(tài)了?!崩钅燎馗锌?。好爸爸好媽媽的角色,他們是本色演出;而恩愛夫妻形象,是他們能為孩子做的最后努力。
房子代表安全感
中國人對土地的占有欲,在世界排名前列。對這個向工業(yè)化急速轉型的社會來說,土地能帶來安全感富足感的記憶,根深蒂固。即便城市化進程讓大多數人其實從未擁有過土地,但這種感覺的來源,可以移植到房子身上。
研究顯示,婚后一起買房子給婚姻帶來的穩(wěn)定度,遠超過把房子作為婚前財產的穩(wěn)定度。
心理學家麥克·文森特·米勒在《親密恐怖主義:幻滅年代的愛情危機》一書中對婚姻的描寫一針見血:“兩個人都試圖能在感情上和心理上得到滿足,但到頭來卻只有一個人能得到滿足?!?/p>
當房子作為婚前財產存在時,它滿足了一個人的需求,卻讓另一個人陷入不安中:這份歸屬感不牢靠,對方隨時可能把它拿走。
網友“血豆腐”在豆瓣網上講述了母親與房子的故事。
“我媽其實很多年前就和我爸過不下去了。但我母親當年是從六盤水遠嫁到西寧的,早已和娘家失去聯系,而且她和我爸都是一個單位,廠里修集資房時只給了我父母一個名額,后來單位破產了,按照房價飆升速度,一個單身女人買房幾乎不可能。
租房子也不可能。我媽當時一定要把我?guī)ё?,就她那每個月幾百塊錢的工資,又想讓我繼續(xù)念區(qū)實驗重點中學,壓力可想而知。
所以我媽最后為了房子,忍了。結果和我爸又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但我始終能體會我媽那種不安全感,因為我爸動輒就以房子為由要挾她‘滾出去’。他們都不懂婚姻法,可懂了,也不能改變男強女弱的格局?!?/p>
在故事結尾,已經30歲的“血豆腐”把母親接到了她現在生活的寧夏,她在這里買了一套房,雖然不大,但住女兒的房子得到的安全感和歸屬感,讓母親在“搬進來那天,痛哭失聲”。
可以一起奮斗的夢想
“血豆腐”的故事里,房子象征了婚姻里的太多東西,除了歸屬感,還有財產的掌控權、生活里的話語權,以及如戶口簿上“戶主”那樣的威權。
在年輕人這里,房子不再具有這樣沉重的歷史感。
一起買房子,如今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視為“共同夢想的一種體現”,環(huán)球旅行太遠,養(yǎng)個孩子太累,不如房子的回報率高,安全系數高。
北京姑娘夏冰看多了身邊因為婚前買房導致的鬧劇。一個朋友因為執(zhí)意要在男方的房產證上加自己的名字,最后婚事吹了;一個朋友,因為婆家娘家在首付款和裝修款的意見上無法達成一致,兩位當事人被家里嚴令要求“領證手續(xù)先放著”;還有一位朋友,覺得婆家“算得太精”——房子、裝修事宜都被婆家包了,她為了搶奪新房的發(fā)言權,唆使老公家具電器“全部挑最貴的”,導致婆媳矛盾不斷。
夏冰決定吸取這些教訓,堅決不在房子問題上做啃老族。在她看來,小兩口自己要住新房,那是自己的理財和婚姻規(guī)劃目標,應該自己去實現。而且一起奮斗、一起存錢、一起還貸、一起布置理想家,同甘共苦的共同體驗,反而能促進夫妻間的感情。
“感情雖然無形善變,但穩(wěn)固的感情能帶來的安全感,其實勝過房子這個死物本身?!?/p>
婚姻里再沒有永恒不變的紐扣
孩子和房子,在當下已經跳出傳統意義,被時代賦予更多含義。
前者在繼續(xù)成為婚姻重要的維系要素時,卻不會再持續(xù)一輩子。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養(yǎng)育的責任感逐漸減弱,激情、興趣、夢想都會在某個時候超過它,成為左右婚姻的決定因素。
而作為財富和家族興旺象征的房子,承載的婚姻主題更多。它暫時沒有脫下安全感和財富的外衣,但同時它還能從實在的空間變成感情的見證者,抽象的夢想內容,奮斗目標,以及一個可以隨時變賣的投資品。
臺灣大學教授孫中興在他頗受歡迎的“愛情課”上曾預言:當意識到婚姻可以有更豐富、可以更重視自己內心的需求后,中國人的婚姻遲早會走出為他人、為外物而存在的困境。
“幾千年來,我們太強調他人和外物在婚姻里的存在感,是時候重視婚姻里‘愛情’的存在了。婚姻里的愛情雖然常被看做一種責任,甚至被忽略,但它的確是‘個體找到自己應該是誰的嚴肅哲學命題’。 ”
怕被人指指點點而放棄離婚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如今維系婚姻的心理價值也許來自傳統的道德榮譽感:“不離者,善也。”
婚姻的心理價值
文/李松蔚(北京大學心理學博士,現就職于清華大學社科學院 )
國外一位婚姻咨詢師在分享她的經驗時說:每對怨氣沖天的情侶走進我的咨詢室時,我都會在耐心聽完雙方的抱怨之后提一個同樣的問題:“你們不離婚的理由是什么?”在她看來,只有認清自己對婚姻的真實動機,這段關系才有發(fā)展延續(xù)的希望。
人為什么不想離婚,或者說,這段婚姻還在靠什么繼續(xù)下去?這個問題跟人為什么要結婚一樣深奧。
從社會學的角度說,婚姻起到的功能不外乎五項:性生活的固定配對,共同撫養(yǎng)孩子,經濟關系,感情關系和社交網絡的維系。但無論離婚的還是不離婚的伴侶,很少首先會從社會學角度思考問題,畢竟婚姻的心理價值遠大于現實價值。一些人想到離婚時會顧慮社會評價:“我丟不起那個人!”其實這就跟顧慮“可能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一樣,經不起邏輯推敲。沒有人能保證一段貌合神離的婚姻不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心理陰影。
在中國,維系婚姻具有道德上的褒獎意味,“勸和不勸離”,“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這些說法都在潛移默化地暗示我們,無論如何,婚姻的維系本身就是一種“善”。這種“善”,可以看成是一種社會文化尺度上的對于心理價值的包裝。
從心理價值看,婚姻意味著“自我”的另外一種可能性:兩個人共同學習接受不完美的依賴和聯結。人類呼喚親密關系,雖然任何親密關系都不完美。孤獨的人拒絕與他人產生聯系,原因在于無法接受對方的不完美,而本質原因其實是他們無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我們經常把愛情和婚姻當成“對象”
的問題,某段關系不能圓滿收場,就是因為遇到了一個壞男人、壞女人。他們不會承認這其中同樣有自己的問題,因為承認了就是否定自己。
除了不敢承認自己的不完美,還有很多人對感情抱有不切實際的想象。他們幻想這個世界上存在一個可以與自己白頭偕老的“靈魂伴侶”,自己的任務只是等到對方的到來,或者稍微積極一點,主動出擊找到對方就可以了。
這樣的想法其實相當被動,他們把自己看做一枚被命運或概率學主宰的棋子,注定只有兩種結局:期待落空,即痛苦;期待成真,即幸福。
早在幾十年前,心理學家弗洛姆就在名著《愛的藝術》中指出:愛的問題不是對象問題,而是能力問題。他認為愛情和婚姻一樣,都是一門需要努力學習的藝術。“給予”是其中最珍貴的環(huán)節(jié),并非是物質上的施舍,剝奪,或自我犧牲,而是兩個人的親密無間,你中有我,彼此分享對方的情感、歡樂、知識、幽默、歡樂、悲傷,通過這些感受和體驗的聯結,使雙方的生命同時得到豐富。發(fā)展這些能力的基礎,首先是接受自己在生命中的創(chuàng)造性。
也因此,對于婚姻關系中的任何困局,他們都難以承受,不得不問出那個看似永遠沒有答案的問題:“憑什么?”憑什么我要一輩子跟這樣的痛苦綁定在一起?
在提問者心中,放棄婚姻,至少是放棄這個特定的婚姻對象,成了更簡單的出路。
敢于維系婚姻的人,在我看來,不管初衷是什么——社會評價也好,家庭壓力也好,心理需求也好——都是勇者。至少他們能面對找不到靈魂伴侶的失落感,直面婚姻與想象的巨大落差。婚姻是一段雙人舞。我雖然不懂舞蹈,但也知道與獨舞相比,雙人舞必定更復雜,更見功夫,更難以掌控,跳起來也必定更迷人。進退轉折之間,見他人,也見自己。
林愛茹為自己選擇的婚姻,條件極端,環(huán)境艱苦,卻聚合了大部分好婚姻的成功要素:共同的夢想,共同的責任,共同的成就,以及可以回憶一輩子的共同經歷。
如果婚姻有個神圣的目標
文/蘇穆殊
30平方米大的房子
9月初,許道宣夫妻倆在南山哨所里接待了一批媒體。經過28年的整修擴建,他們把當初幾平方米大的哨所擴展到30平方米大的兩層小樓,樓下是廚房臥室,樓上是工作間陽臺。
條件已經不錯,就在老家旁邊。妻子林愛茹很惜福。
夫妻倆都是平陽縣鰲江鎮(zhèn)本地人,從老家的漁村到哨所,隔著一條盤山公路、287個臺階和4個山路彎道的距離?!吨袊癖冯s志在2009年曾做過一期特輯報道,講述了100個駐守邊疆的“夫妻哨所”故事,許道宣夫妻也在其中,他們是浙江省唯一的夫妻哨。但林愛茹印象最深的,是開山島上的另一對夫妻的故事。
開山島在離大陸12海里的黃海海面上,面積僅0.013平方公里,王繼才和妻子在這里守了29年,“比我們還多一年?!?/p>
林愛茹珍藏著那本雜志,那讓她覺得不孤單,也覺得這是對兩口子夢想的最好肯定。
共同的夢想
“我從小就想當兵?!痹S道宣說。
“我父親想當兵,但一直沒有實現,現在我?guī)退麍A了夢?!绷謵廴阏f。
許道宣并沒有如他從小期望的那樣成為真正的軍人。但高中畢業(yè)那年,駐地部隊撤防,剛修建的南山哨所向社會招收哨員,許道宣如愿以償成為民兵?!霸谏谒纳瞠q如部隊,穿迷彩服,住部隊營房,為部隊服務,這讓我十分知足?!?/p>
四年后,林愛茹與許道宣談了戀愛,因著父親從小給她描述的軍營夢,她想嫁給一個“當兵的”。但包括是想當兵的父親在內,家人都強烈反對。許道宣的工作沒前途,條件艱苦,收入又低,嫁給他就是受苦。
“可是我們有太多共同話題,他向我描述的哨所生活,就是我想要的那種:我們有共同的夢想,而在他身上,我還感到一種神圣的責任感。”林愛茹拉起許道宣的手到鄉(xiāng)里登了記,然后就搬到哨所,開始組建海防人家。
非常態(tài)生活
林愛茹對婚姻的想法很單純。即便到今天,大多數中國女性對婚姻的要求都很簡單:成為賢內助,讓生活過得一天比一天好,讓親友覺得自己沒有選錯人。
因為許道宣工作的特殊性,林愛茹被發(fā)掘出了所有潛能。她成了丈夫守衛(wèi)海防的左右手,唯一的工作拍檔。白天,許道宣用望遠鏡觀察海面,林愛茹在一邊專心記錄觀察情況;晚上則和丈夫輪流值班,觀察情況,守衛(wèi)哨所。她還擔負起了以哨養(yǎng)哨的任務,利用哨所周圍的荒山荒地開辟種植了楊梅、黃桃、李子等果樹,利用哨所附近的灘涂養(yǎng)殖了鰻苗、青子苗、蟹苗等海產品,每過幾天還要穿梭于哨所和村莊的路上,回家去照顧家中長輩和女兒。
這是介于部隊和普通人之間的非常態(tài)生活,但特殊性也帶來不一樣的體驗。林愛茹自認“眼界不一樣了”,婚姻的奮斗目標除了傳統的內容——相夫教子、夫唱婦隨外,還有承擔對方工作的責任。
在林愛茹的生活里,孩子、兩家的老人、夢想這些東西,是婚姻的組成部分;而一份工作給兩人同時帶來的成就感,是他們可以討論一輩子的話題。
不一樣的婚姻體驗
夫妻哨里也有心氣高受不了這種枯燥生活而散伙的。工作環(huán)境的艱苦,不只是住宿和工作條件簡陋;遠離人煙、完全無個人隱私的空間,是對心智的更大考驗。
幾年過去,就林愛茹所知的夫妻哨所們,依舊還是那些老面孔。年到半百的許道宣有時會擔憂自己“退伍”后的接班人問題,林愛茹則會比丈夫想得更多一點:這樣的哨所,一定需要一個穩(wěn)定長久的女主人,但現在有幾個年輕姑娘能像自己當年那樣,為了夢想什么都不圖什么都能忍呢?
“別人不能理解你所謂的成就感,他們也許會佩服你一干就快30年的犧牲精神,但外面的人,更喜歡錢?!绷謵廴懔晳T了這樣簡單的哨所生活,她的神經也被生活歷練得粗獷,不在乎別人的評價。
漁民們在海邊辦起了頗具規(guī)模的海鮮城,過上了富裕的生活。相比之下,28年過去,當初什么樣,夫妻倆現在也沒見好上多少。丈夫有時愧疚于她,林愛茹則從另一個角度分析自己的得失以安慰對方:
“如果以錢衡量我嫁得好不好,那肯定是失敗的;可我們自從在一起,過得好不好、滿不滿足,心里都清楚。我被你需要,被哨所需要?!?/p>
“祖國需要我”,這句普通人覺得官腔十足的話,很難感受到它的分量。但林愛茹真正感受到了這種需要,這讓她因被需要而覺得滿足。
別人無法體會的神圣責任
我能在這里干許多事,能救人,能發(fā)現險情,能預警犯罪分子。雖然大多數時間,哨所的生活都是枯燥的重復:
瞭望、觀察、記錄。但及時發(fā)現突發(fā)情況并處置得當,獲得的成就感足以讓夫妻倆回味多日。
林愛茹在2005年10月救過三位漁民的命。那天她值班,例行用望遠鏡觀察時,發(fā)現波濤洶涌中若隱若現掙扎的人影。她第一次反客為主,指揮丈夫向上級報告、征派救生艇,自己則繼續(xù)觀察、隨時匯報遇險者的方位。
被救起后,三人專程到哨所登門致謝。林愛茹不信佛,但她咀嚼著“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的話,悟出了真實感。
更早以前,同樣是正在值班的林愛茹通過觀察鏡,發(fā)現一艘異常的貨船慢慢往公海方向移動。她連忙將這一情況報告給“上級”許道宣。多年觀察練出的火眼金睛讓夫妻倆討論后判定:這可能是一艘偷渡船。20分鐘后,海警果然在距公海不到1海里處截獲了一艘偷渡船只。
對她來說,這些常人難以企及的經歷,給她的婚姻帶來驚喜和充實。這比刻意制造的浪漫,更讓人銘記一生。
“真的是神圣的責任感,結婚一開始就有,然后越來越濃,你都沒法把它從你的生活里剝離出去?!睆慕Y婚起,林愛茹和丈夫最常穿的衣服,就是那套民兵的迷彩服。
美國作家、《紐約時報》特約記者伊麗莎白·韋爾對自己看似不錯的婚姻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調整。她將這個過程寫成一本書《No Cheating, NoDying》,在書中列出了好婚姻的“進步要素”。
伊麗莎白的婚姻實驗清單
文/暮 雨
清單一:重視妻子的直覺
“當你在某天晚上突然意識到婚姻不對勁時,請一定要重視這一閃而過的念頭?!?/p>
美好的婚姻似乎就是韋爾夫婦這樣的:他們都有穩(wěn)定的經濟來源,通過多年職場打拼獲得了不錯的社會地位;有一雙可愛懂事的兒女。妻子伊麗莎白無論是工作、社交、鍛煉還是極其麻煩的生兒育女,都盡責盡職。丈夫丹積極學習各種新技能,在9年的婚姻生活中,丹把自己變成了嫻熟的木匠、高明的廚師、孜孜不倦的運動員。他還在閱讀前蘇聯時期的負荷訓練手冊,希望把41歲的肉體鍛煉成一個壯碩的少年體格。
誰都會羨慕這樣的家庭,但就在那天晚上,就像茱莉亞·羅伯茨在電影《美食祈禱和戀愛》演出的情景一樣,伊麗莎白突然對生活感到極度恐慌:“為什么我們的生活如此被動?我們到底害怕失去什么?”
順著直覺,她找出了種種不美好的地方。那些東西被掩蓋在兩個孩子、兩份工作、一棟房子的穩(wěn)定幸福下。
“其實我之前也有過類似的念頭,可那時我反駁自己說:你還有什么不滿意的嗎?大家都是這樣的?!?/p>
大家都是這樣的,不僅伊麗莎白曾這樣安慰自己,你能在世界各地的家庭里都聽到這樣的聲音,無論是妻子還是丈夫?!翱烧嬲P心自己婚姻的人,不會錯過自己的直覺。”韋爾太太說。
清單二:需要精確贊美的地方
“每贊美一句對方想獲得肯定的地方,你就越多了解對方一點?!?/p>
韋爾先生也贊成妻子提出的“改良婚姻”的想法。
“第一步,我們列出了一個包含自身特點的清單,這些特點是‘你希望得到伴侶贊揚但對方卻從來沒有贊揚過的’。結果發(fā)現,我們經常都贊美錯了對方。”
比如伊麗莎白從來不知道丈夫最想聽到的贊美是:“我看起來很強壯。”她一直以為對方看訓練手冊,只是因為他是一個鍛煉狂人。而伊麗莎白也沒有從丹那里獲得想要的肯定?!拔乙呀浥Σ蛔屪约鹤兂砂褠蹚恼煞蜣D移給孩子的媽媽,顯然我失敗了?!?/p>
孩子出生后,伊麗莎白和丹幾乎每天晚上都重復著相同的對話:你想燒飯還是想帶孩子?丹總是選擇燒飯,伊麗莎白一直選擇帶孩子。7年過去了,丹成了一個“杰出而揮霍”的廚師,這只讓伊麗莎白更擔心家里的經濟來源。
韋爾太太知道,丹對烹飪的熱愛和強迫癥只是為了排解他的焦慮,如果沒有這樣一個發(fā)泄的途徑,丹幾乎要走向崩潰,而他一旦崩潰就會大發(fā)脾氣。理論上,伊麗莎白尊重他的做法,甚至欣賞這種能量轉移。但一到實際生活中她必須抗爭。
“于是我們總是在爭吵、對抗,我們根本沒有心思去想對方需要的那些贊美?!蹦翘焱砩希旐f爾夫婦結結巴巴說出了對方想聽、自己卻一直忽略的贊美之詞后,他們發(fā)現自己似乎又多了解了對方一點。
清單三:理清婚姻的核心
“我們發(fā)現,與家務相比,孩子和老人更是不能回避的問題?!?/p>
在孩子出生后,伊麗莎白把大量精力都用在照顧兩個女兒身上?!八屑彝ザ既绱耍龈赣H的應該理解自己暫時被忽略的處境。”她這樣安慰不滿的丈夫。
除了孩子,丹還覺得妻子對她的父母太過依賴,他們已經在伊麗莎白父母家度過了太多個周末。伊麗莎白喜歡那兒:天空清澈,自己不用帶孩子;兩個女兒還能游泳。但丹不喜歡:“那兒是枯燥無味的高爾夫社區(qū),你媽居然在早餐的時候喂孩子吃冰棒,而我被禁止做飯?!?/p>
他覺得這個家變得太擁擠。最開始只有兩個人,然后是四個人,最后是六個人,他成了被排斥的那個。
婚姻的核心是什么?至少在韋爾先生眼里,不是夫妻關系。父親節(jié)的那個周末,伊麗莎白又帶著全家人去父母家過。節(jié)日當天,伊麗莎白出于好心帶著孩子們出去辦事,好讓丈夫享受一個自由的父親節(jié),但丹因為她沒有買到父親節(jié)禮物而大聲呵斥;周日晚,當夫妻倆準備收拾東西回家,伊麗莎白告訴丹她讓孩子們留下來,下個周末她父母再把她們送回來。丹爆發(fā)了:“她們是我的孩子,你為什么總是把我當成空氣?我也有權利決定家里發(fā)生什么事?!?/p>
他們在這次爭吵中第一次提到了“離婚”。雖然理智讓兩個人很快握手言和,但伊麗莎白不得不做出一些調整。“婚姻的核心是夫妻關系,但怎么能體現出這一核心?別讓兩個人之外的人和事主宰了你們的婚姻?!?/p>
清單四:不只是做愛的性生活
“你喜歡什么樣的男人/女人,你交往過的前任們,其實都在影響你們對性愛的態(tài)度?!?/p>
當伊麗莎白和丹初次相遇時,丹剛結束一段戀情。他的前女友是個熱情如火甚至帶點性虐待傾向的人,她對丹說過很多很刻薄的話,而丹對伊麗莎白做了同樣的事:他嘲笑她的接吻方式?!斑@讓我覺得對于丹來說,我只是一個平淡而平凡的性伙伴?!?/p>
而丹也嫉妒過妻子的前任們。
“他承認他幻想過我以前的情人,覺得那些人依然占據我身體的一部分,從而把他擠占出去。
天哪,結婚9年里我可連提都沒提起過他們。這個想法實在讓我憤慨?!?/p>
在性的問題上,他們開始互相攻擊。有一天,伊麗莎白給丹發(fā)了封電子郵件,題目是“多重高潮:夫妻必知的9條性生活要訣”:1.像將軍一樣聲東擊西地破壞敵人的陣線;2.像野馬一樣高高跳起,然后猛然沖向山間的溪流;3.像海鷗一樣,在海浪上上升、下降……
這是對丹的郵件的回擊,他在幾個月前的一封郵件里提出想要調整妻子的身體素質和敏感度。按郵件中的要求,伊麗莎白要能做10個引體向上、20 個雙杠拉伸和前深蹲,還要能杠鈴臥推起相當于體重的重量。他這樣做,不排除報復妻子想和前女友一樣和他玩情趣用品的可能性。
這是導致兩人性愛治療計劃失敗的重要原因。性愛不只是技巧、不只是身體上的放松與親密。在這次婚姻改良的實驗中,伊麗莎白總結:驅除無論是感情上還是身體上那些前任們留下的印記,同樣重要?!澳愕纳眢w比你的嘴更誠實。而伴侶在這點上是非常敏感的。”
清單五:勇氣、耐心和決心
“不是因為婚姻已經變得糟糕,你才需要調整;只要你不想和對方分開,再好的婚姻都得不斷調整、改進。”
你的想法決定了婚姻的走向。伊麗莎白說:“當初之所以想要改善婚姻,是因為希望把亂七八糟的事情從婚姻中拿走,讓婚姻恢復激情和幸福?!倍芏嗳朔湃瘟四切﹣y七八糟的事對婚姻的影響,盡管他們其實不愿意看到最糟的結局。
婚姻改良計劃讓兩個人的關系乍看上去并沒有多少改變。但在某些細節(jié)上,能發(fā)現他們對對方有了更多了解,避免了一些沖突。
現在每天晚上伊麗莎白依然靠著丹坐在床上看書,而丹不會嘮叨對方看書的燈光太強,他拿了一個白色枕頭放在頭上,以擋住光線;伊麗莎白則開始看烹飪書和鍛煉手冊,自從明白丈夫對強壯的追求后,伊麗莎白覺得對方“充滿了生機和希望”,而不再是一個鍛煉狂人。
她也調整了對母親這個角色的定位,在精神分析中,“稱職的母親”意味著能讓她的孩子健康地成長為一個情感健全的成年人,兩個女兒并不需要她隨時跟在身邊,她們更需要培養(yǎng)獨立應對將來生活的堅定性和適應性。這樣,她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于丈夫的單獨相處上。
韋爾夫婦對結婚的態(tài)度,也是大多數夫妻的態(tài)度:起初,維系婚姻的是“實現愿望”的動力,這些愿望包括房子、驅散孤獨、擁有孩子等。當愿望實現,婚姻能繼續(xù)走下去,依賴于“欲望的滿足”:只要它能創(chuàng)造無窮的快樂、激情、親密還有伴侶的堅定承諾,就有存在的價值。但實驗結束后,伊麗莎白明白:維系婚姻,讓它不斷變得更好的,其實是夫妻倆的勇氣耐心和決心。
“勇氣讓我們能面對重重難題,耐心讓我們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而決心,是我們改良的動力。”
主流觀點認為的“愛情終究會變成親情/友情”的說法,被最新研究報告顛覆:沉醉愛河幾十年的浪漫,正被越來越多的夫妻做到。美國是這樣,中國能否也會在未來出現類似的婚姻利好趨勢?
理想的婚姻,無盡的愛
文/Aaron Ben-Zeev(以色列海法大學校長,哲學教授,情感跨學科研究中心主任)
不會變成親情/友情的愛
荷蘭哲學家巴魯克·斯賓諾莎曾說:當我們察覺到自己身處的環(huán)境正發(fā)生明顯變化時,感情油然而生;但變化無法永遠持續(xù),因此,激情的愛一定會消退。
19世紀和20世紀的相關研究也告訴我們:強烈的性欲和強烈的情感都會隨著時間徹底消失。結婚一年的性愛頻率僅為結婚一個月時的一半,之后會更少。因為持久的愛到最后總會演變成親情或友情,這些情感會讓情侶間缺少吸引力與性欲。
但最新研究表明,“愛情一定會變成親情/友情”的說法也許是錯的,很大一部分夫妻/戀人能長期沉醉在愛河里,如初戀一樣熱烈。
2012年,心理學家丹尼爾·奧利里帶領他的團隊向研究參與者問了這個問題:“你與你的伴侶有多相愛?”274名來自美國各地、婚齡十年以上的參與者中,約40%說“現在也強烈地愛著對方”。
團隊在紐約地區(qū)又做了一次調查,322名結婚多年的人中,29%給出了相同答案。這和之前美國交友網站Match.com做的類似調查結果重合。參與問卷調查的5200人中,有18%回答“浪漫的戀愛感覺持續(xù)了十年或更久”。
復雜的愛才有深度
將奧利里的研究和斯賓諾莎的概念中和調解,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感情是會改變,但如果把強烈的浪漫與深厚的愛做比較,后者能做到“更長久地把愛這種激情持續(xù)下去”。
激烈的情緒如憤怒和柔弱的情緒如悲痛,誰更強烈?
誰更持久?憤怒也許在強度上占優(yōu),但它只持續(xù)幾分鐘或更多;痛失摯愛的悲痛強烈程度有時不遜于前者,卻能一輩子都回響在心里。
同樣,在愛的國度,我們也能分辨出兩種浪漫現象的不同。女士們都喜歡強烈的浪漫情懷,如一見鐘情,體現的是情感的瞬時值;但那些金婚夫妻們的愛情故事,則讓我們知道在有了更多生活經歷、和對方一起發(fā)展時,愛的爆發(fā)可以有多么頻繁。
愛是一種浪漫的情感,但所謂“深深地愛”,不僅與時間有關,還與愛人的個性、內涵復雜與否有關。
兩個人正式相處后,簡單的人會被喜歡得少一些,復雜的對象會被喜歡得多一些。小說家厄休拉·勒吉恩在著作《The Lathe of Heaven》中寫道:“愛,不像石頭那樣,只是坐在那;它像面包,需要被制作,一直被重新加工,保持新的狀態(tài)?!碑斘覀兎窒砩钪兄匾氖挛飼r,愛情才會在一次次碰撞中變得厚重、凝實。而和簡單的人相愛,通常不會有密集的、深入的碰撞交流。
決定愛情的兩個變量
過去幾個世紀我們都認同“愛情會消失”的觀念,因為我們相信愛只是一種激烈的情緒反應。激烈的情緒會消失,但如果能把那一瞬間的激情延續(xù)下來,保存在適當的空間里,這種反應也能在持續(xù)爆發(fā)中累積出深度,填補強烈的浪漫隨時間逝去后留下的空白。
但愛情不是永動機,愛得再深沉,也會有不愛的那天出現。有兩個變量決定深沉的愛是否會消失以及何時會消失:一是性的吸引力,二是“值得贊揚之處”,即能做正面評價的個人特質,如幽默感、誠實、創(chuàng)造力等。在現實里,這兩種東西缺一不可。一位有吸引力的女士想要別人不僅因她的美麗,還因她的行為與個人特質而愛她。一位沒那么有吸引力的女士則希望心愛的人如同珍視她的善良或智慧一樣,給予她的外貌同樣待遇。如果她的伴侶說:“你太丑了,我對你完全沒有性欲,但你杰出的頭腦彌補了一切。”那這一定不是真愛——“只有上帝,我親愛的,能愛你這個人本身,而不是愛你枯黃的頭發(fā)。”
這兩個變量也在相互影響。對伴侶特質的正面評價,很大程度上受他或她的吸引力影響。認知科學家南茜·艾科夫在《美者生存》中清楚地寫到:吸引力顯著影響了智力、社交、品行的等級。這就是“吸引力光環(huán)”理論。同樣,一個被認為美麗的人,會被假定也擁有其他美好品質,而值得稱贊的品質會使戀人在伴侶眼中更具吸引力。
妥協,最糟的愛情模式
短期內,吸引力更重要,之后,值得贊揚變得更重要。愛情的持久力,就是二者相加得出的分數。但很多時間,這個分數不能讓我們滿意,那為什么愛情(或者說我們以為的愛情)還能存在?
因為很多人以妥協的行為留住了他們認為的“愛”。
永浴愛河的夫妻中,只有極少數人不用妥協,他們無需做任何改變就能幸運地將愛進行下去。而大多數人都必須放棄點什么才能維持愛情,例如用自由和激情來交換舒適的生活、解決經濟困擾等。但放棄的東西越多、放棄的時間越長,做出的妥協越大,我們越容易向往當初沒有選的那條路。
在妥協過程中會出現兩個考驗。第一個是要接受伴侶的缺點,例如不夠有魅力或不太聰明,這容易被接受,因為每個人都有瑕疵。第二個是要放棄找到一個更好伴侶的機會,它難以抵抗,因為現代社會的誘惑和選擇都太多,我們對愛情的不滿很輕易就能在不斷的比較、減分中到達忍受極限。
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賈斯丁·拉夫納和同事研究了女性在婚禮之前的“膽怯”現象——這其實是懷疑加妥協的心理產物。
我們?yōu)槭裁磿ε禄槎Y?因為婚禮代表戀情告別了性的吸引力和強烈浪漫階段,得開始重視伴侶其他特質了。此時我們產生了懷疑?對方能否和我們一起成長發(fā)展?他是不是如自己期待的那樣善良、能干?拉夫納的研究顯示,一旦產生懷疑然后又以妥協姿態(tài)進入了婚姻,離婚率是無懷疑者的2.5倍,即便沒有離婚,婚姻質量也不如意。
持久的愛是獨立的愛
妥協往往來自強烈的依賴情緒。哲學家安吉莉卡·克雷波斯在新書《我與你之間》中證明了一件事:持久的愛情不是占有對方,讓兩人成為一體;它是對話,是分享彼此的情感,幫助對方一起成長,但同時保持獨立。
愛情里,和依賴模式相對應的是分享模式。建立了分享模式的戀人常有驚人默契,老是有同樣的想法,或在對方開口前就明白他想表達的意思。但這種默契不等于愛情之路從此一帆風順。
愛情巨著《安娜·卡列尼娜》里,安娜被自己對渥倫斯基瘋狂的愛折磨,以至臥軌自盡。對比她的悲劇,小說里另一對情侶列文和吉蒂,則在愛情中一起成長,走得更遠。列文深刻并坦率地相信:“世界上僅有一個人,能將生命中所有的光明和意義聚集在他身上。這個人是她,吉蒂?!北M管如此,他們的愛情故事卻不是一路平坦的:吉蒂一開始在等待著另一位愛人時拒絕了列文,即便兩人最終走到一起,他們也發(fā)生了口角。
在愛情里,我們害怕分歧、爭吵,寧可選擇妥協來應付危機,而妥協意味著失去自我。愛的勝利真正需要的是誠實和富有同情心這兩種品質。具備它們的人不會想去支配對方,也不會希望自己被對方支配。因為他們明白唯有獨立才能不斷充實自己,保持“某種復雜的神秘性”,增強對對方的吸引力,感謝奧利里和他的團隊的研究,近年來我們看到太多讓人對婚姻、對愛情都失望的報道,不再相信浪漫的愛情。這些研究幫助我們弄明白了那些白頭到老的夫妻為何能相愛無間。愛除了激情形式的短暫浪漫,還有并非親情和友情才能奠定的深情厚誼。
“我依然愛你如昔”,其實是用深度代替了激烈度后同樣能激起伴侶間的熱情、讓愛情真的天長地久。
《家人》通過新浪微博和“問卷星”調查網站及線下街頭采訪形式,進行了問卷調查:
“你覺得維系自己婚姻的是什么?”
1.更關注婚姻質量的,是女性。
女 82.76%
男 17.24%
2.婚齡在7年以下者,
更有動力去解決婚姻中出現的問題。
1年 32.76%
3年以上 36.21%
7年以上 24.14%
10年以上 6.9%
3.絕大多數人的婚姻都不如他們平時抱怨的那樣“糟糕”。
男非常滿意,每天都是熱戀期 24.14%
還可以吧,愛情少了,親情多了 56.9%
勉強湊合,大毛病沒有,但小毛病不斷 17.24%
呵呵,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已經準備散伙了 1.72%
4.雖然“進入婚姻,愛情就變成親情”的觀念洗腦了大部分人,但“興趣愛好”、“奮斗目標”、“尊重”幾個選項所占比例,超出預料。
愛情 43.1%
親情/習慣 68.97%
相同的興趣愛好 32.76%
相同的奮斗目標 36.21%
孩子 44.83%
經濟利益(房產、車、存款、共同投資等) 17.24%
自己沒有經濟來源,要靠對方 1.72%
性愛 8.62%
彼此尊重,不干涉?zhèn)€人自由 41.38%
沒找到更好的之前,先湊合 3.45%
5.長久的婚姻不會熱烈,“簡單”、“忠誠”、“無矛盾”,看似要求低,實則操作難度大。
門當戶對、三觀統一 44.83%
一見鐘情然后相愛到老 12.07%
感情雖平淡,但不積攢矛盾 53.45%
家務分工明確 22.41%
包容尊重,能相互理解 70.69%
沒有經濟壓力和婆媳矛盾 70.69%
忠誠于對方 48.28%
一直都很用心經營的浪漫情懷 15.52%
和對方是靈魂伴侶 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