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菜吃得太多了,會消化不良;刺激受得太多了,會變得麻木;藥用得太多了,會產(chǎn)生抗藥性。話說得太多了,也是如此。
對方能夠記住多少
對于正常的成年人來說,能夠保證高品質(zhì)的注意力集中時間,也就在十分鐘左右。溝通的時候,說得太多、太久,聽眾會對你的語言產(chǎn)生“抗藥性”。心理學家在研究短期記憶時還發(fā)現(xiàn),人腦一次性接收的信息一旦超過了五個,記憶就容易出錯,發(fā)生混亂。
化繁為簡的秘訣
組織伙伴們出門旅行,你需要向隊友交代隨身攜帶的必備物品。它們包括:“身份證、錢包、火車票、藥品、指南針、手機、充電器、地圖、手電筒、相機、防曬霜。”
注意,你此時沒有紙、筆等相關工具,只能通過語言來傳達,并且還要讓每個隊友都記住,并一一落實,你會怎么說呢?
第一招:將雜亂信息重新碼一碼
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交代超過五個甚至更多的信息。如果雜亂的信息能夠得到有序的堆砌和分類,我們便能記住更多的內(nèi)容,就如把不同科目的書籍放入相應的架子上,把不同類型的物品分門別類地放進了相應的抽屜里。
我們需要將信息按照一定的方式重新碼一碼。
保證出行的:錢包、身份證、火車票。
保持通訊的:手機、充電器。
尋找方向的:地圖、指南針、手電筒。
支持我們玩得更盡興的:藥品、相機、防曬霜。
你可以按照物品類別、方位(東南西北)、時間的先后順序(事前、事中、事后)和事物重要程度(主要、次要),重新碼一碼信息。當我們把信息分門別類(依舊不要超過5個分類)地碼好后,大腦便可以更輕松地接收了。
第二招:精煉出關鍵詞
信息分類以后,為了方便記憶,我們還可以賦予每一類的信息一些好記憶的關鍵詞。
走得出去:錢包、身份證、火車票。
喊得出來:手機、充電器。
找得到路:地圖、指南針、手電筒。
玩得開心:藥品、相機、防曬霜。
這樣,是不是記憶更輕松了呢?
有些人出門容易丟三落四,于是總結(jié)了一個“伸手要錢(身份證、手機、鑰匙、錢包)”的口訣,這下再也沒忘記過東西了。這也是一個經(jīng)典的賦予關鍵詞的案例。
好的關鍵詞,讓我們一聽就能記住,一旦記住,就不會忘記。
第三招:找到一個邏輯
在漆黑的夜里,你拿著手電筒,照著地圖,看著指南針,就能找到路了。
你要帶上身份證,拿著錢,去買火車票。
照相的時候,可千萬別拉肚子,再涂點防曬霜。
給分散的信息找到一個內(nèi)在的“邏輯”,它們就會被串起來了。加工過的信息,進入長效記憶并儲存起來,就不會輕易被忘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