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小報告有無意與有意之分、有偶爾與經(jīng)常之分也有善意與惡意之分,但不論哪種,其結果都是弊大于利,都應該及時地阻止與引導。只有孩子經(jīng)常性地看到好的一面,才能吸取好的思想、形成好的習慣、成就好的童年。
最近,一條微博引發(fā)了熱議,微博稱:鄭淵潔說,小學班干部制度是在培養(yǎng)“漢奸”,發(fā)達國家小學沒有班干部制度,建議取消中小學班干部制度,讓所有孩子平等成長。愛打小報告的班干部確實不受同學的歡迎,“班干部是奸細,喜歡給老師打小報告”,上小學的貝貝說,他借了同學本漫畫書,上課看時,被后排的班長發(fā)現(xiàn)并報告給老師,漫畫書被老師沒收了,“我們都討厭打小報告的班干部,同學都主動疏遠他”。
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孩子何止于向老師打“小報告”,他們也向家長打,向長輩打,這確實讓一些家長感到不正常。如下面兩個案例:
案例一:玉玉聰明伶俐、活潑開朗,就像一只小黃鶯,十分活躍,深受小朋友的喜愛。玉玉很有能力,常常組織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游戲,下課后還會主動幫老師收拾玩具。但就是這么一個老師和小朋友都很喜歡的女孩,卻有一個連老師都有點兒“犯怵”的習慣——愛打小報告。玉玉對其他小朋友的行為似乎很敏感,小朋友一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她就會馬上跑去告訴老師:一會兒說這個小朋友打人,一會兒又說那個小朋友搶別人的玩具,一會兒又說那個小朋友把桌子弄臟了……玉玉媽聽說自己的寶貝在幼兒園經(jīng)常告小朋友的狀,很擔心這樣時間長了,玉玉會被其他小朋友孤立,也擔心玉玉太過傲慢,反而不利于她今后的成長。
案例二:周五的時候,樂樂媽接到幼兒園老師的電話,說樂樂在幼兒園就像一個小偵察兵,只要看到別的小朋友做得不好,就向老師報告:“老師,明明把新新的積木推倒了。”“老師,小武推人?!敝苋諛窐穻寧е鴺窐氛遗笥鸭业牧亮镣?,剛開始兩人玩得很開心,不一會兒,樂樂委屈地跑過來跟媽媽說:“媽媽,亮亮不給我玩他的小汽車,還推我?!边^了一會兒樂樂又跑過來說:“媽媽,亮亮老是讓我當壞人,他當警察。我也想當警察?!蓖砩蟿偦氐叫^(qū)一會,樂樂又跑到媽媽跟前說:“媽媽,剛才小嫣沒有把香蕉皮扔到垃圾桶里。我每次吃完香蕉都自己把皮扔到垃圾桶。小嫣做得不對?!睒窐穻屄牭竭@些之后,才感到問題真的嚴重了。
一些家長對孩子打小報告的行為感到好笑又無奈。其實孩子打小報告的原因多種多樣,我們家長要因人而異地對待與引導,主要的類型可分為以下幾種:
引起別人的注意。有些孩子成績不突出,又沒有其它的特長,在家、在校都不能得到肯定與表揚,孩子的內心被關注欲驅使他應該采取相應的方式達到這個目的,當其他的孩子犯錯時,他就會第一時間內抓住“機會”來展示自己。
策略:細心發(fā)現(xiàn)孩子的長處,多給孩子表現(xiàn)的機會,讓周圍的人認識到他的存在,讓孩子的被關注欲得到滿足。
注意力不集中。有些孩子的注意力保持時間特別短、愛動,不能專心地做一件事,時不時地看看這兒望望那兒,在他“巡視”的過程中就可能發(fā)現(xiàn)其他人“不良”的舉動,就會報告出來。
策略:平常利用孩子最感興趣的事,加強孩子注意力的培養(yǎng),讓孩子注意力的保持時間逐漸增長。
老師的錯誤引導。部分老師為了了解學生在班內的表現(xiàn)情況,特意安排幾個學生匯報班內每天發(fā)生的情況,時間一長孩子們都會知道這件事,孩子就會產(chǎn)生老師喜歡小報告的想法,他們就會極力地搜尋“事件”進而在老師面前炫耀。
策略:教師要從自身作起,多從正面引導,家長與老師積極溝通,督促孩子改變。
尋求自身的保護。有些學生由于性格、身體、語言等方面的原因會成為多數(shù)學生冷落的對象,甚至會受到別人的攻擊,可靠自身的能力又無法反駁或反擊,這時他們唯一的依靠就是老師或家長。
策略:一定要精心呵護孩子幼小的心靈,多關注孩子的成長,適時科學地為孩子“撐腰”,不要讓孩子的心靈留下陰影。
父母的影響。有些父母在家評論別人從不避諱孩子,很多不雅的語言都會灌入孩子的腦中,特別是那些尖刻的詞匯更會刺激孩子善良的心,久而久之孩子愛挑別人刺的毛病就有了。
策略:父母在說別人不足時一定避開孩子,多在孩子面前贊揚別人優(yōu)秀的一面,讓孩子形成發(fā)現(xiàn)別人優(yōu)點的習慣。
由上面孩子打小報告的原因中我們可以看出,孩子打小報告有無意與有意之分、有偶爾與經(jīng)常之分也有善意與惡意之分,但不論哪種,其結果都是弊大于利的,都應該及時地阻止與引導,只有孩子經(jīng)常性看到好的一面,才能吸取好的思想、形成好的習慣、成就好的童年。
那么,對于那些愛打小報告的孩子,我們家長應如何引導呢?
一是不要事事以孩子為中心,教育孩子想著他人。現(xiàn)在的家庭,寶寶從出生起就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圍著轉,儼然成了家里的“小太陽”,這樣很容易使寶寶形成依賴思想。對于過于依賴別人關注的寶寶,在家庭生活中,不去特別關注他,或許是個好辦法。
二是家長注意引導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當寶寶打小報告時,應該引導他先自己解決問題。爸爸媽媽可以在家里和寶寶一起玩模擬告狀的游戲:比如爸爸把圖畫貼反了,可以引導寶寶幫爸爸正過來;爸爸把桌子弄臟了,可以提醒爸爸注意,并跟爸爸一起把桌子擦干凈,而不是向媽媽告狀。這樣,寶寶可以學到很多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還要讓寶寶體會到,這樣解決問題的效果要好于打小報告。也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加強引導,提高他們的辨別和判斷能力,進而減少孩子的不良行為;也可組織孩子通過談話、討論等形式,講述一些孩子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遇到的問題,或者大家共同來制定新規(guī)則等,讓孩子來想辦法解決,從而提高孩子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和判斷是非的能力,進而減少孩子的告狀行為。
三是給孩子創(chuàng)設一點小挫折。有些孩子能力很強,在同齡小朋友中很強勢,他們像“小大人”一樣,總覺得自己比其他小朋友優(yōu)秀,做什么事都喜歡指揮別的小朋友。我們知道,在孩子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可能永遠是第一、永遠強勢,這樣的孩子一旦被別人比下去,往往會遭受很大的心理打擊,不利于其成長。對于這樣的孩子,家長可以在家庭生活中有意給他們安排一些比較艱巨的任務,讓小困難不時挫一挫他們的傲氣,讓他們感受到自己其實跟別的小朋友一樣,也有做不來的事情。
四是培養(yǎng)孩子謙虛的品性,讓他學會發(fā)現(xiàn)別人的優(yōu)點。能夠指正別人的錯誤當然不錯,但如果能多多地發(fā)現(xiàn)別人身上的優(yōu)點就更好了。對于愛打小報告的孩子,爸爸媽媽可以有意識地當著他(她)的面夸獎別的小朋友:小唯真乖,媽媽來接她晚了,她都不哭;豆豆真懂事,知道把自己的玩具讓給別的小朋友玩……家長要教育孩子,每個人身上都有缺點和優(yōu)點,孩子要多學習其他小朋友的優(yōu)點,對于小朋友的缺點,也要盡量包容,要學會處理與小朋友之間的矛盾,不能只知告狀。
五是引導孩子多與同伴交流,培養(yǎng)孩子的分享意識。孩子的告狀一部分是由于缺乏交往策略,或者是不能很好地分享同一件物品而產(chǎn)生的。引導孩子學會與同伴交往,培養(yǎng)孩子懂得分享,必定會減少告狀次數(shù)。家長要盡量在活動中給孩子創(chuàng)造自由交往的機會和空間,鼓勵和啟發(fā)孩子參與活動時互相交流、協(xié)商,引導孩子學會分享、懂得分享,甚至是嘗試著站在別人的角度來看待問題、思考問題,和同伴用協(xié)商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編輯 李天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