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蘇軾到李叔同,出世入世的清晰與模糊
蘇軾黃州之貶后的第三個春天,野外途中偶遇風(fēng)雨,作詞《定風(fēng)波》:“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北缓笫婪顬闉⒚撝?。
李漁走得更遠(yuǎn),既然做不成官了,那么就應(yīng)在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也不改其志。然而恰恰相反,他沒有遵從圣人的教誨去做一個清教徒一樣的隱士,而是做了一個在商言利的商人,一個從事“末技”的作家。且其作品的內(nèi)容不再“載道”,而是強(qiáng)調(diào)娛樂功能,甚至為此不惜媚俗,如《肉蒲團(tuán)》。李漁的身上,很難看到傳統(tǒng)士大夫“修、齊、治、平”的家國情懷。
李漁是一個極端,到了李叔同,又是一個極端。李叔同將入世和出世模糊化,入世即出世,出世也就是入世。他出家為僧的原因,至今仍眾說紛紜。不論如何,他換了一種身份,繼續(xù)修煉身心。
夏尊回憶李叔同的一段話,那是在1925年的寧波,夏尊意外見到自己的老同事老朋友無限珍愛地打開自己隨身攜帶的用破席子包裹的鋪蓋,用一條又黑又破的毛巾從容地洗臉,津津有味地吃別人送來的蘿卜咸菜。
夏尊非常感慨地說:“瑣屑的日常生活到此境界,不是所謂生活的藝術(shù)化了嗎?人家說他在受苦,我卻說他在享樂。我常見他吃蘿卜白菜時那種喜悅的光景,我想,蘿卜白菜的全滋味、真滋味,怕要算他才能如實嘗到了?!?/p>
李叔同秉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yè)”(朱光潛評語),看破紅塵,卻絕不是悲觀厭世。他的言行影響了后世一大批追隨者,成為出世與入世攜而共生的典范。
從黃炎培到梁漱溟:
傲骨與素人心得
黃炎培與李叔同不同,他是“逮誰咬誰”的著名的斗士,20初葉的中國革命史,他是一個繞不開的人物。同時,他又是一個一生好佛,堅持素食數(shù)十年的所謂“隱者”。
如今,黃炎培當(dāng)年所藏的近千冊佛教書籍依然藏于廣西柳州市圖書館,其中一些書上就有他購、讀以及心得體會方面的題記。
關(guān)于黃炎培的素食情況,他本人在自傳體《八十年來》一書《素食的由來》一節(jié)記敘說:1917年6月游新加坡海濱,親眼看到捕魚人出海歸來,船上滿載活魚,漁夫一一將魚破腹,挖掉心臟,投入另一空船,魚兒跳躍幾次才死去。人類為了果腹,這樣地殘殺生物,使我感觸很深,立下了素食的志愿。
和他的遺世獨立的性格一脈相承,他還先后作《不忍歌》、《素食答客問》。作《不忍歌》時,他已素食16載,感到“吾心滋安體滋適”。食素21年時,作《素食答客問二首》,詩曰:“廿年菜甲香無比,忘卻烹鮮更逐膻。江海無端辟戰(zhàn)場,將于成敗決興亡?!?/p>
和李叔同一脈相承,黃炎培并不逃避現(xiàn)實,相反的,他熱心投身于當(dāng)時的社會活動,大力提倡職業(yè)教育。好佛素食,還使他獲得了87 歲的高齡。
激進(jìn)素食主義并不只有黃炎培一人,民國奇女子呂碧城曾大力宣傳動物保護(hù)。1929年,她接受世界動物保護(hù)協(xié)會的邀請,代表中國出席世界動物保護(hù)協(xié)會在維也納召開的會議,大力提倡素食,“護(hù)生戒殺”。
錚錚傲骨的一代大師,卻又平和中修養(yǎng)身心,以素食為根基,典型的還有梁漱溟,他19歲開始食素,除雞蛋和牛奶外,不吃任何魚蝦之類的葷腥,一直堅持70余年。平和之外,他“三軍可以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睥睨群小,成為一個時代的異見者。
最后的“帝師”南懷瑾:
武人的溫和與謙恭
從不避斧鉞、犯顏廷爭的梁漱溟,到經(jīng)史合參、追本溯源的南懷瑾,時代留給我們的,是與傳統(tǒng)息息相關(guān)的傳承。
美國駐中國的一名官員曾說,按照傳統(tǒng),中國皇帝的顧問必須是集一切文化于一身的大師級人物,這位官員說:“南懷瑾可能是符合這種傳統(tǒng)的最后一人了?!?/p>
武人出身的南懷瑾,被稱為儒釋道最后一位集大成者,秉承先人遺風(fēng),范仲淹曾言:“善國者,莫先育才。育才之方,莫先勸學(xué)?!蹦蠎谚Х鬃觿?chuàng)辦太湖大學(xué)堂,但他并非恢復(fù)舊制教育,而是試圖傳承和創(chuàng)新一種教育模式,致力于傳承國學(xué),講學(xué)授徒,一以貫之地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光大。他希望對中國教育做一個探索,回歸教育本色。
而在飲食上,南懷瑾踐行少吃多餐,并以清淡為主。晚餐用稀飯時,也用一些小菜佐餐,或辣白菜,或桂林豆腐乳,或鎮(zhèn)江醬黃瓜,或湖南的釀豆腐和寧波的鹽水筍等。
如果說李叔同、黃炎培等人更拘泥于新思想的傳播,與當(dāng)代社會接軌的南懷瑾則更致力于傳統(tǒng)的恢復(fù)。兩種不同的思路,皆出于問道傳統(tǒng)的延續(xù)。而他們對于自我的不斷修養(yǎng),則是一種極為完善的追問,同樣值得被后世所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