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讀書,書籍來源分為“刻本”和“抄本”兩種,即官方印刷和人工手抄。
明朝宋濂在《送東陽馬生序》中寫道:“余幼時即嗜學(xué)。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手抄書在民間讀書人之間很盛行,歷代經(jīng)久不衰,一直持續(xù)到民國時期。
現(xiàn)存最古老的抄本算是西晉元康六年的佛經(jīng)殘卷?!队罉反蟮洹泛汀端膸烊珪芬彩侨斯こ瓕懙??!都t樓夢》、《聊齋志異》等最初是以手抄本民間流傳的?,F(xiàn)存最古老的手抄本古蘭經(jīng),成書年代可能在8世紀(jì)-13世紀(jì),被撒拉族人視為“民族的傳世之寶”。
《永樂大典》全書共有11095冊,3.7億字,由于字太多,嘉靖抄本做了很多年,直到嘉靖皇帝的兒子繼位才抄完。
被稱為“中國古代十大手抄本”的明清小說,一定程度上涉及淫穢狎褻,比如《海上花魅影》(清)袁枚抄本,《山水情》(明)高濂抄本,《雙和歡》(清)呂天成抄本等等。
手抄本大量出現(xiàn)的原因諸多,其一是國家禁書政策。自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后,書籍很少了,儒生讀到的書籍有限。一些禁書只能依靠抄寫流傳,官方?jīng)]有刻本。至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儒家子弟視書為至寶,書籍不外傳,有書也不出售,留為收藏。被稱為世家的大多是因其“詩書傳家”,完全壟斷了學(xué)習(xí)文化的書籍,知識也被壟斷了,工農(nóng)商這類下層階級接觸不著。從唐后期隨著印刷技術(shù)完善和隋唐儒家正宗地位受到動搖,各類書籍出版并可以買賣。
但在古代,印刷出版的書籍?dāng)?shù)量極少,因為書籍制作成本高??虝泄倏?、私刻、坊刻。官刻包括中央與地方官府刻書。私刻一般指官員、士人、鄉(xiāng)紳等個人刻書以及寺院、道觀、家族祠堂等刻書。坊刻指書鋪商人刻書。坊刻的出版主體是書商,是以贏利為目的,官刻和私刻只求保本微利。
即便如此,貧窮的讀書人依然買不起。抄書比買書便宜,所以大行抄書之風(fēng)。明朝有一個文人叫李玉,生活在江陰地區(qū),準(zhǔn)備參加科舉考試,買不起書,他就雇一些人去抄書。在明朝,買一本《論語》,大概50至70文銅錢,手抄本10文就下來了,手抄二三十頁紙工錢大概是2至3文。書籍如此珍貴,所以歷朝的文人、士大夫之間互相借書來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