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節(jié)選】
“學莫大于博,行莫于約?!薄R總《意林》附編《袁準正書》
【原文釋義】
“學習莫過于廣收博覽,行動莫過于約束自己?!薄驹墓?jié)選】
“人見鄰里親戚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學之,不知使學古人,何其蔽也哉!……爰及農(nóng)商工賈,廝役奴隸,釣魚屠肉,飯牛牧羊,皆有先達,可為師表,博學求之,無不利于事也?!?/p>
“夫所以讀書學問,本欲開心明目,利于行耳。未知養(yǎng)親者,欲其觀古人之先意承顏,怡聲下氣,不憚劬勞,以致甘腝1,惕然2慚懼,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觀古人之守職無侵,見危授命,不忘誠諫,以利社稷,惻然3自念,思欲效之也;素驕奢者,欲其觀古人之恭儉節(jié)用,卑以自牧,禮為教本,敬者身基,瞿然4自失,斂容抑志也;素鄙吝者,欲其觀古人之貴義輕財,少私寡欲,忌盈惡滿,赒窮恤匱,赧然5悔恥,積而能散也;素暴悍者,欲其觀古人之小心黜己,齒弊舌存,含垢藏疾,尊賢容眾,苶然6沮喪,若不勝衣也;素怯懦者,欲者觀古人之達生委命,強毅正直,立言必信,求福不回,勃然奮厲7,不可恐懾也:歷茲以往,百行皆然??v不能淳,去泰去甚8。學之所知,施無不達?!?/p>
“夫?qū)W者所以求益耳。見人讀數(shù)十卷書,便自高大,凌忽9長者,輕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敵,惡之如鴟梟。如此以學自損,不如無學也。古之學者為己,以補不足也;今之學者為人,但能說之10也。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11也;今之學者為己,修身以求進12也?!?/p>
——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
【重點注釋】
1.甘腝:鮮美柔軟的食物。
2.惕然:惶恐的樣子。
3.惻然:哀傷的樣子。
4.瞿然:驚駭?shù)臉幼印?/p>
5.赧然:羞愧的樣子。
6.苶然:疲憊的樣子。
7.奮厲:激勵、振奮。
8.泰:驕縱、傲慢。甚:過分。
9.凌忽:輕慢。
10.說之:向他人炫耀夸說自己的才學。
11.行道:實行主張。利世:造福社會。
12.修身:陶冶身心,涵養(yǎng)德性。進:進仕,做官。
【原文釋義】
“人們看到鄉(xiāng)鄰親戚中有優(yōu)秀者,就叫子弟去仰慕學習,而不知道叫去學習古人,這是多么糊涂啊!……在古代,不管是務農(nóng)的、做工匠的、經(jīng)商的、當仆人的、做奴隸的,還是釣魚的、殺豬的、喂牛牧羊的人們中,都有顯達賢明的先輩,可以作為學習的榜樣,博學尋求,沒有不利于成就事業(yè)?。 ?/p>
“讀書做學問,本意在于使心胸開闊使眼睛明亮,以有利于做實事。不知奉養(yǎng)雙親者,要他看到古人如何體察父母心意,順受父母臉色,和聲下氣,不怕勞苦,弄來鮮美柔軟的食物,于是惶恐戒懼,起而照辦。不知服侍君主者,要他看到古人如何守職不越權(quán),臨危不惜命,不忘對君主忠諫,以利國家,于是哀傷自忠,要想效法。一貫驕狂奢侈者,要他看到古人如何恭儉節(jié)約,謙卑養(yǎng)德,以禮為教化之本,以敬為立身之基,于是驚駭自失,斂容抑氣。一貫吝嗇者,要他看到古人如何重義輕財,少私寡欲,忌盈惡滿,周濟窮困,于是羞愧生悔,積財而能濟人。一貫強悍霸道者,要他看到古人如何小心貶抑自己,持守柔弱,待人寬容,尊賢納眾,于是疲倦沮喪,仿佛弱不勝衣。一貫怯懦者,要他看到古人如何不怕死,堅強正直,言出必信,事出必行,于是激勵振奮,不可懾服。歷數(shù)下去,其他立身行己之道莫不如此。即使難做得像古人那樣純正,至少可以去掉過于嚴重的毛病,學習所得,用在哪方面都會見成效。”
“學習,是為了求得長進??墒俏乙姷接腥俗x了幾十卷書便自高自大,輕慢長者,輕視同輩。如此,別人自然像對仇敵一樣恨他,像對鴟梟那樣討厭他。像這樣用學習來損害自己,還不如不要學習。古代求學的人是為了充實自己彌補自身的不足;現(xiàn)在求學的人是為了對別人炫耀并夸夸其談。古代求學的人是為了廣利大眾,積極推行自己的主張來造福社會;今天求學的人是為了自己利益,陶冶身心,涵養(yǎng)德性,以求入仕。”
【原文節(jié)選】
“夫才學非有之為難,而降伏之難。君子貴才學以成身也,非以矜己也;以濟世也,非以夸人也?!?/p>
——呂坤《呻吟語·問學》
【原文釋義】
“擁有才學并不是很難,難就難在正確地使用與發(fā)揮。君子將才學當作修心養(yǎng)性的法寶對待,并不把它當作驕傲賣弄的資本;用它來救世安邦,并不用它來夸耀賣弄。”
【原文節(jié)選】
“有恃夫勛勞者,有矜夫才學者,有挾夫權(quán)勢者?!嫫鋵W而驕者,謂天下之莫己若也,于是發(fā)論必以為嘉謨,創(chuàng)法必以為成憲,諛之則以為賢,而拂之即以為不肖。夫天下之大,豈無智能足以藉資者,而自彼視之,皆無足取。終至佞人日親,正士日疏。豈第無益于身,抑將貽誤于國矣?!?/p>
——順治帝《御制人臣儆心錄·驕志論》
【原文釋義】
“有仗恃功勞自傲者,仗恃才學自傲者,仗恃權(quán)勢倨傲者。……仗恃才學自傲者,自認為天下無人能及,他們發(fā)表的議論,必定是嘉言懿行,他們建立的規(guī)制,必定是成法成憲。阿諛者,以之為賢才,拂逆者,以之為不才。在他們眼里,他人的才學皆無可取之處。于是,花言巧語、阿諛奉承之人日增,而修行正道之士日減。不但無益于身,亦將貽害國家?!?/p>
【古今聯(lián)讀】
學識淵博之人,善于涵養(yǎng)德性,修身建德。博學的目的在于自得。擁有才學不是難事,如何駕馭才學才是難事。君子所貴的是彌補自身的不足,使自己真正有所收獲,使才學能夠成就自身,而不是用來炫耀自己,取悅于人。博學而有器識,是一種胸襟。博學有才之人,知多見廣,胸懷博大,學有所得后,會努力篤實地踐行,使所學知識、主張、見識最終有所落實,造福社會,廣利大眾,匡時濟世。博學而謙遜,是一種美德。博學仁厚之人,不矜才使氣,不驕矜驕傲驕恣,以才學德行仁孝,為時所重,為世所用。
這些古代博學者的境界,值得今人學習與深省。一個人只有克服博學與驕矜驕傲驕恣的矛盾,才能謙遜包容,努力踐行所學所得,用淵博的學識來利世濟民,成就功業(yè)。若是仗恃才學而自高自大,不僅無益身心,亦將貽害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