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的發(fā)展對個人形成良好的性格極為重要,自我控制能力并非生來就有,它是孩子在后天的環(huán)境中,隨著認知的發(fā)展和教育的影響而不斷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美國一項研究證明:在兒童期就能顯示出良好自控力的孩子,在成人期極少成癮或犯罪,并比那些沖動的孩子更健康、更富有。那么為什么一些孩子自我控制能力那么好,而我的寶寶卻缺乏自控力呢?先來看看孩子缺乏自控力的6大根源!
1.年齡特性,身心發(fā)育不成熟
0~2歲這一階段的寶寶由于大腦皮質的抑制機能還很不成熟,興奮過程占優(yōu)勢,因而往往表現(xiàn)出很強的沖動性,以前強調(diào)過的事情再次發(fā)生時,他未必會遵從規(guī)則。因此寶寶所表現(xiàn)的不愿等待和忍耐、不遵守游戲規(guī)則、脾氣差等這些都有可能是寶寶年齡的特性,是寶寶身心發(fā)育不成熟的表現(xiàn)。
家長不要認為這是寶寶年齡特征就聽之任之哦,其實家長在這個時期就要開始注意培養(yǎng)寶寶的自控力了。在嬰兒時期,家長可以多抱抱、親吻寶寶,幫助寶寶進行自我安撫。調(diào)查顯示,自我安撫能力對寶寶獨立能力的培養(yǎng)非常關鍵。等寶寶大一點以后,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積極引導,讓寶寶逐漸懂得什么是被允許的,什么是不該做的。家長要盡量減少斥責孩子,給他更多的安全感,家長耐心的教導也是非常關鍵的!
2.父母自身缺乏自控力,脾氣暴躁
一些父母本身脾氣就比較火暴,在家長的耳濡目染下,寶寶自然也就會變得缺乏耐心、浮躁、脾氣暴躁。家長的言談舉止在寶寶的成長學習過程中起著榜樣的作用。如果爸爸媽媽總是因為小事而發(fā)牢騷,或者因為孩子做錯事就大發(fā)脾氣,大聲指責,或者家庭氣氛緊張,父母經(jīng)常吵架,孩子長期缺乏安全感,同時缺乏家長的引導,孩子很難有良好的自控能力。
3.父母經(jīng)常吵架
不和諧的家庭關系使得寶寶長期處于懼怕、沒有安全感的狀態(tài),年紀小的寶寶判斷力很差,在看到父母爭吵的時候他往往會以為是因為自己的原因,甚至會懷疑父母是不是不愛自己了。如果家長真的難以控制在寶寶面前爭吵,家長也應該在寶寶面前和好,事后要跟寶寶解釋清楚爸媽爭吵的原因,讓寶寶原諒爸媽的沖動行為。家長也應該鼓勵孩子將自己心里的感受說出來,以免憋在心里成為寶寶心里面的陰影。
4.父母疏于照顧,缺乏親子溝通
孩子的自控力要依靠父母日常生活的引導與教育,如果父母對于孩子只是采取無所謂的態(tài)度,對于孩子不守規(guī)則的行為放任自流,缺乏親子溝通,孩子很難形成良好的自控力。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對孩子的自控力培養(yǎng)應著重于社會道德規(guī)范和社會責任心等方面,比如要求孩子在集體中要遵守集體規(guī)則和紀律,不可隨心所欲地侵犯別人的利益等。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長期堅持一貫的要求和原則,不遷就、不隨意改變,漸漸地孩子便會學會控制、約束自己。
5.父母溺愛,把孩子視為家庭中心
溺愛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大忌,家長應堅持自己的意見,讓孩子懂得不行就是不行,撒野也沒有用。
家長可以讓孩子學會轉移注意力,學會等待。在公園寶寶吵著要玩秋千,但是別的孩子正在玩,媽媽可以讓孩子先玩滑梯,待會兒輪到他再玩這個。
6.家長的教育理念方式不一致
現(xiàn)代家庭大多是“421”模式,老一輩的教育觀念與年輕父母有著很大的差異,媽媽限制寶寶吃零食,可是奶奶轉過頭就把小零食往寶寶嘴里塞。孩子夾在中間,都不知道要聽誰的話。
對于孩子的教育,只能有一套原則,并且要貫徹堅持。家庭成員在對孩子的教育理念上首先要通過溝通達成一致,同時在平時教育孩子時,不要通過強制手段訂立規(guī)矩,應該營造良好的氛圍,為孩子創(chuàng)造好條件,通過和孩子商量溝通訂立一個人人都遵守的“家庭守則”,家長為孩子樹立行為榜樣的同時也讓孩子自覺、自愿地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編輯 / 孫魯寧
(E-mail:sln900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