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諾是一種信用,一句承諾比契約還要管用。
所謂承諾,就是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古代宮廷里有謂君無戲言,可見君王的承諾也是不容打折的。
一位先生上街,想買件衣服送給太太。在東街的商店問好價錢,一件250元。因為另有他物要買,就跟商家說好等下再來。哪知走到西街,看到同樣的衣服只賣200元。但想到已經(jīng)跟東街的商家承諾要買,所以寧可多花50元,也不肯喪失信用。
但看今日社會,很多人信誓旦旦許下承諾,才過沒幾天,就更換了主張。朝令夕改,這樣的社會能有什么安定的力量呢?
我承諾過隔壁鄰居,墻那邊的地歸他所有!這件東西,我已承諾過要送給張姓朋友……如果整個社會只要一句承諾就是法律,只要一句承諾就是契約,只要一句承諾就代表一個人的人格,則這個社會必然呈現(xiàn)欣欣向榮的氣象。
關(guān)于“承諾”,我有如下四點看法:
一、承諾是自我的誓愿:雖然沒人強迫我承諾什么,但出自我口,動之我心,我就應該為承諾努力,讓它兌現(xiàn)。我許下的諾言,我承諾過的事,即使后來變化,也要不計辛苦地完成。因為承諾代表我自己的誓愿,我要一生信守它。
二、承諾是家教的寶訓:從呱呱墜地,父母就教我們要說話算話;長輩們諄諄教誨,告訴我們不可輕信寡諾。一個不信守承諾的人,和人交往,一兩次之后,被人識破,整個人格都會喪失。長輩們不一定留給我們多少田地房產(chǎn),但他教我們信守承諾的格言,就是最好的寶訓。
三、承諾是朋友的托付:朋友當中,總會有人托付我們一些大小事情。既已承諾,即使刮風下雨,都要設(shè)法完成。尤其兵荒馬亂時,戰(zhàn)場上戰(zhàn)友的一句托付,移民異國鄉(xiāng)親的一句交代,更不能辜負,這不但關(guān)乎他人的利益,也是自己的道義。
四、承諾是社會的責任:承諾他人的托付,不但是人與人之間的交誼,也是對整個社會應負的責任。如果人人都能本著應盡的責任負起所托,何愁不能建立一個可愛的社會?反之,對他人的托付不重視,不能負起社會所付托的責任,如此不能守諾,不能擔當,則人道有虧,又如何立足于社會呢?
承諾要從上而下,才有影響力。一個國家的領(lǐng)導人,舉凡施政、發(fā)言,都要如實地兌現(xiàn),才能取信于人。如此上行下效,一旦社會大眾都能重視承諾,讓人與人之間不但好禮,而且守信、守義,還怕不能成為世界之楷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