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張羽,生于1973年,吉林榆樹人,北京協和醫(yī)院婦產科副主任醫(yī)師。2013年,出版《只有醫(yī)生知道!》(1、2),獲得極大反響。
病人喉嚨里插著氣管插管,不能說話,只能用手艱難地寫下“謝謝”和“回家”四個幾乎難以辨認的字,就再沒醒過來。她的男人流著眼淚、淌著鼻涕,把下身仍在不停滲血的媳婦抱上了高價雇的黑面包車,拉回了老家……
這不是電視劇里的情節(jié),而是發(fā)生在協和婦產科醫(yī)生張羽身邊的故事。病人的陰道里長了一個黑色素瘤,這種病死亡率極高,但如果病人能夠懂一些這方面的知識,及早發(fā)現,治愈幾率會大大提高。張羽告訴記者,在臨床摸爬滾打了十幾年,類似的悲劇如噩夢一般一再上演,她看在眼里,痛在心上。
2010年,張羽拿起了筆桿子。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在幽默而不乏溫情的敘述中,她寫出了一本“有關女性的百科全書”——從受孕、生育直到醫(yī)患關系,這就是《只有醫(yī)生知道!》。沒想到,這書一下火了,很多家醫(yī)院給全院的醫(yī)生一人買了一本。還有醫(yī)科生給張羽留言,聲稱“誓要學好婦產科!”
緊接著,張羽又寫出了《只有醫(yī)生知道!》(2)。在她看來,有太多東西,不該“只有醫(yī)生知道”。
女性對自己身體的了解不到5%
1997年春節(jié),張羽被趕鴨子上架委以“婦產科急診室一線值班醫(yī)生”的重任。那時她24歲,白大褂套在瘦小的身板上還有些晃蕩。誰曾想,碰到的第一個病人,就讓她經歷了生死考驗。
小妍,21歲,來的時候說是痛經,“交代”病情時,她還跟陪著來的朋友扮鬼臉,怎么看都像個大學生。張羽硬著頭皮問:“你結婚了嗎?”“沒有啊?!薄澳悄阌羞^性生活嗎?”問的時候,張羽的臉都紅了,那時她自己還是個未婚姑娘?!皼]有??!我就是痛經,想讓您給我開點更好的止痛藥……”從病史看,張羽也覺得這女孩應該沒什么大問題,可還是給她做了必要的身體檢查。
一檢查,張羽懷疑小妍是宮外孕。她把女孩的朋友支走,繼續(xù)盤問:“我再問一次,你有過性生活嗎?”“您剛不是問過了嗎?真沒有?!迸⒌牟徽\實讓張羽有些氣惱,她讓小妍去做了驗孕檢查和B超,結果顯示,小妍真的懷孕了,而且是宮外孕。在鐵證面前,小妍的眼簾垂了下來,承認有過性生活。這個看似聰明伶俐的女孩還是不相信這個結果,搬出了一大套道聽途說來的避孕知識,“我覺得自己是安全的”?!澳阒赖倪€真不少,參加我們的婦科考試絕對不會吃鴨蛋,但你不知道的更多?!睆堄鸷敛豢蜌獾貙λf。幾個小時后,小妍宮外孕破裂大出血。要不是這個小大夫的堅持,小妍可能就送了命。
由于對自己身體的無知,差點出了大事——這種情況,張羽見了太多太多。《只有醫(yī)生知道!》的封面上有這樣一句話:“即便你是知識女性,對自己身體的了解程度也可能不到5%。”張羽說:“女人愛自己,應該從了解自己開始?!?/p>
當上了協和醫(yī)生
1996年,在白求恩醫(yī)科大學讀書的張羽一路過關斬將,到了向往已久的協和醫(yī)院當實習大夫。
實習時,老師第一次訓話講的不是什么理論,而是要求她們晚上睡好覺、早晨吃飽肚子,否則幾個小時的手術堅持不下來。一般完成第一臺手術是上午11點,這時候食堂還沒開飯。而她們不可能等上半個小時開飯,因為下一臺手術的病人已經在等著了。張羽這個小“菜鳥”因為沒吃早飯,暈倒在手術臺上。
手術時最開心的就是能撈著個鍛煉的機會。一臺婦產科手術大多由4個醫(yī)生完成:主刀、一助、二助和三助。主刀是VVIP(very very important person,極其重要的人),一助是VIP(很重要的人),二助是IP(唉,就是個屁),三助則直截了當就是個P(屁),三助還有個與時俱進的名叫“小三兒”。實習的時候,甚至工作后當了幾年住院醫(yī)生,她在手術臺上還得站“小三兒”的位置。張羽說,那些日子,等各種P們脫了手術衣下臺吃飯,她一個人安靜地縫合切口時,會有種莫名的興奮和喜悅。
輪轉結束后,張羽選擇留在婦產科。因為林巧稚是她的偶像,“她總是梳著干凈利落的中式發(fā)髻,白大褂里是中國式旗袍,簡直太有范兒了?!边€有就是,“整個住院大樓2000多張床上,臉上洋溢著幸福感的都在咱們產科。”
一盎司的預防勝過一磅的治療
2013年年末的一個傍晚,環(huán)球人物雜志記者通過電話,采訪了外派澳門一家醫(yī)院做顧問醫(yī)生的張羽。她回答問題干脆利落,語速很快。談到因為無知而受到傷害的女性時,她的語速明顯慢了下來,話語中也多了幾分感慨和遺憾。
環(huán)球人物雜志:現代社會,好像除了生育,女人和男人的差距越來越小了。你怎么看女性群體的變化?
張羽:女性的社會壓力不斷增加,對自我要求也越來越高。一個成功的女性,肯定希望事業(yè)上有發(fā)展,不受孩子和家庭過多羈絆,當然還要美麗和健康?,F在,女性最明顯的變化就是生孩子的時間明顯后推。但我覺得,應該在什么年齡做什么事,如果有生育打算,還是要趁早。等40多歲再考慮孩子就晚了。
環(huán)球人物雜志:你說女性對自身了解不超過5%,這個數字是怎么來的?
張羽:這不是統計數據,是來自很多患者的反饋。現實情況也的確很糟糕。有些女孩來找我看病,還沒結婚,已經人工流產四五次,問她懂不懂避孕,她瞪大眼睛,一無所知。很多女性因為無知,等到身體壞了才來找醫(yī)生,這就像花瓶打碎了,很難彌補。
環(huán)球人物雜志:所以,你就寫書想讓她們了解一些這方面的知識?
張羽:是的。一個女孩從青春期開始,身體和心理都會發(fā)生變化。母親本來有責任把健康和性的知識告訴她,但有時候,做母親的自身也缺乏這方面知識,或者不知道該怎么告訴孩子。她也可以上網了解一些,但信息來源良莠不齊,一些錯誤信息更會讓人誤入歧途。我在臨床干了十幾年,所以,我相信自己可以告訴女性該如何保護她們自己的身體,出了問題該向誰求助。
我們協和一直提倡“一盎司的預防勝過一磅的治療”,這也是我最想傳遞給讀者的。健康真的掌握在我們自己手里,千萬不要在失去以后才追悔莫及。
環(huán)球人物雜志:書里除了醫(yī)學知識,我看到還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張羽:故事都來自過去十幾年令我刻骨銘心的真事。很多時候,患者能不能得到良好的救治,除了醫(yī)生的醫(yī)術,還有很多其他因素。曾有兩個患者,兩人一交流,病情差不多。但大夫對她們的治療卻不一樣,一個要開刀,一個卻不用開刀。要開刀的那個就急了,還把醫(yī)生給告了,安排的手術也不做了,自己直接出院。兩個月后,她又回來開刀了,可這時候病情比之前嚴重了不少。
環(huán)球人物雜志:書的副題是“發(fā)給天下女人的私信”,為什么這么說?
張羽:私信就是我掏心掏肺的心里話。還有很多話沒有說,很多知識沒有告訴大家,如果時間精力允許,我會堅持寫《只有醫(yī)生知道!》(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