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姬發(fā)率軍推翻商朝,后來史家多認為是替天行道,是合乎正義地取得了政權,也就是說,是一種“順取”。但是在伯夷、叔齊看來,這還是以暴力去推翻商紂王的暴虐,從道德上嚴格說來還是有其不正當?shù)囊幻?,也就是說,即使不是完全的“逆取”,也還是有一定“逆取”的成分。
這里所謂的“順取”還是“逆取”,衡量的標準首先應當是實質性的道義標準,即是否符合天命天道或者說基本正義,但這個標準其實很容易引起爭議,敵對各方往往各執(zhí)一詞,甚至可能變成所謂的“理由”或者打亂仗的借口,讓更為殘酷和嚴苛的統(tǒng)治來取代相對溫和一些的統(tǒng)治。所以,有時還不如找個比較容易判斷的標準,即看程序是否基本合法,是否使用了大規(guī)模暴力和陰謀詭計來取而代之。
縱觀世界歷史,真正的“順取”,即非暴力地更換政權或其它最高權力,除了君王本姓的世襲之外,轉移政權的和平方式,一是通過古人傳說中的“禪讓”,即在位的統(tǒng)治者將權力主動讓渡給他認為“賢明”或“更賢明”的人,或指定這樣的人來接班,乃至通過過繼為子的方式——這或也可以說是一種廣義的“禪讓”。二是通過選舉。在傳統(tǒng)社會,多以第一種禪讓居多,選舉也不是沒有,但往往只是局部的,如在一定范圍內(nèi)的貴族或官員中選舉出一人。至于通過所有公民的普選來和平更迭權力,則主要還是近代民主發(fā)展的結果。
在近代以前的歷史中,除了少數(shù)小城邦一度實行“古典民主”保障政權交替之外,一定程度的“逆取”,或者說使用大規(guī)模的暴力更迭政權難以避免。但這里還是有必要辨別所要反抗的權力暴虐程度到底有多嚴重。而在諸多反抗的暴力中,也還得區(qū)分哪些是首發(fā)暴力,哪些是后發(fā)暴力;哪些是趁火打劫、牟取私利的暴力,哪些是收拾殘局、試圖結束暴力的暴力。
更重要的是,如果其中一種暴力取得優(yōu)勢、奪得政權,乃至統(tǒng)一了天下,這一在暴力中誕生的新王朝是繼續(xù)執(zhí)著于武力,乃至迷信武力,還是能夠適時地轉變“打天下”的思維,改而實行能夠使天下安定乃至走向繁榮的政治思維和治理方式?這是一個對所有血與火中產(chǎn)生的新政權的考驗——究竟是“逆取順守”還是“逆取逆守”?而新政權的壽命也將與“逆守”還是“順守”大有關系。這就像古人在《史記·周本紀》注釋中的引語所云:“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p>
周武王奪得政權之后所采取的許多政策應當說都是有利于長治久安的。他把受冤屈的賢人箕子從牢獄里釋放出來,釋放了被囚禁的百姓,表彰有德之人商容等;還命令散發(fā)倉庫的錢財,發(fā)放糧倉的糧食,賑濟貧弱的民眾;又在分封諸侯時不僅賜封本族和功臣,也賜封古代圣王神農(nóng)氏、黃帝、堯帝、舜帝、大禹的后人;并以馬放南山、裁減軍隊的舉動向天下表示不再用兵。與秦王朝的“二世而斬”形成鮮明對照,周祚延續(xù)數(shù)百年不是沒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