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新政治家》雜志7月3日封面文章
誰是費迪南
100年前,身為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的弗朗茨·費迪南大公在視察奧匈帝國波黑省首府薩拉熱窩時,被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刺殺身亡,史稱“薩拉熱窩事件”。
對于很多人來說,知道費迪南就是因為這次暗殺,但對一代人而言,他是歐洲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費迪南曾在世界各地旅行,從印度到北美,他了解到一個新世界的存在,對現代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因此得出了一個相對保守的結論:戰(zhàn)爭是奧匈帝國無法承受的。他堅持帝國的軍隊只能用于內政,而不能用于對外擴張。但費迪南任命的總參謀長康德拉是個狂熱的戰(zhàn)爭支持者,堅持對塞爾維亞等國采取軍事行動。奧塞沖突導致了“薩拉熱窩事件”。奧匈帝國立即以此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zhàn),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就此爆發(fā)。奧匈帝國不僅卷入了戰(zhàn)爭,還最終因此滅亡。
英國《經濟學家》雜志6月28日封面文章
安倍的第三支箭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012年底上臺后實施了一系列經濟政策,被稱為“安倍經濟學”。繼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之后,安倍近日射出第三支箭,公布了一攬子經濟改革計劃,包括:下調日本企業(yè)稅率至30%以下;允許養(yǎng)老金增加股票持倉;鼓勵女性就業(yè);提高農業(yè)生產率;改革醫(yī)療、能源等行業(yè)等。文章認為,安倍擁有改變日本的最佳機會,目前幾乎所有國民都認為需要改革,而安倍也觸及了急需改革的各經濟層面。
美國《大西洋月刊》7/8月號封面文章
天才的誕生
長久以來,人們總認為天才是孤獨的,但披頭士樂隊的兩個成員——約翰·列儂和保羅·麥卡特尼足以證明這一想法并不正確。列儂的生活雜亂,他要記下靈感時總是在到處找紙片。而麥卡特尼一絲不茍,做事井井有條,他總是隨身攜帶筆記本,以便隨時記下靈感。列儂很難表達自己,而麥卡特尼天生善于和人交流。這兩個個性迥然不同的人共事時,迸發(fā)出了巨大的創(chuàng)造力??梢哉f,是合作造就了這對天才。
日本《AERA》雜志6月30日封面文章
忙碌的真相
日本人越來越忙,但原因不是工作量增加,而是效率低下,如何提高效率?一、善用工作手冊。每天按重要性列出當天待辦事項。周五總結本周未完成工作,列入下周待辦清單。二、善加收集信息。在網上看到有用信息,隨時收藏,集中打印分類。三、利用郵箱標簽功能。閱讀郵件后打上不同顏色標簽,區(qū)分哪些當天回復,哪些稍晚處理。四、提高會議效率。每天早會5分鐘,全體站立出席。解決不了的問題回去思考,下次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