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里仁》篇說,“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币馑际钦f人應(yīng)該話語謹(jǐn)慎,行動敏捷。毛澤東的兩個女兒一個取名李訥,一個取名李敏,大致應(yīng)出自此典,偉人如此推崇,可見夫子的這句話對于做人處事安身立命之重要。
清人朱克敬在《瞑庵雜識》里曾經(jīng)講過道光朝首輔曹振鏞的故事,曹歷任乾隆,嘉慶,道光三朝重臣,一生官運(yùn)亨達(dá),號稱“不倒翁”,年屆八十才退休。門生叩問其故,曹曰“無他,但多磕頭,少說話耳”。遂給其門生講一故事。一年翰林院大考,題為“巢林棲一枝”,眾人不知出處,道光閱卷大怒,責(zé)備翰林院無有學(xué)識之人,打算重考。第二天他召見曹振鏞時問及此事,曹說他也不知此題出自哪里,聽了此話,道光怒氣漸消,心說連舉世公認(rèn)的大才子曹振鏞都不知出處,可見此題生僻,非諸翰林無能。但下朝之后大家不解,因?yàn)榭荚囘^后有人曾就此題去請教過曹振鏞,他當(dāng)時即說出此句出自《左太沖詠史詩》,并把原詩一句不差地背了下來。大家問今日見了皇帝為何卻稱不知?曹振鏞解釋道“能背出此詩完全是偶然,但若跟皇上說知道此詩,皇上再出其他的題,誰有把握能說出其出處?”常言說得好“伴君如伴虎”曹振鏞能恩寵三朝,從此事就可見其謹(jǐn)言慎行,三思而后言的一面。當(dāng)然,曹振鏞作為封建官僚,在言談處事上有其局限性,但是作為平常人平時說話多加注意,多加思考也是有好處的,畢竟說出的話如潑出的水,入耳即無法收回。
古語講“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就是這個道理。大家可能還記得主演過《刁蠻公主》的韓國影星張娜拉,九年前她的這部古裝喜劇深為青年人喜愛,大江南北家喻戶曉。張娜拉更以青春俏皮的可愛形象受到粉絲和媒體熱捧。可就在此時她在接受一家媒體采訪時竟說缺錢了就可以去中國賺,此言一出,大眾嘩然,更是引起中國網(wǎng)民罵聲一片,大家覺得自尊受到了愚弄。盡管后來張娜拉一再做出解釋自己只是開了個玩笑,可是已無法挽回影響。沒了片約,沒了廣告,最終只好黯然退出中國市場。所以萬不可小看一句話的威力,如果說得犯了大忌,危害巨大,甚至影響你的一生。
因此,說話三思而后言還是很重要的。但是慎言也不是就讓我們唯唯諾諾,什么也不敢說,而是要思考充分了再說出口。子曰:“志有之,‘言以忠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yuǎn)?!鬓o哉?!币馑际钦f,古書上曾記載:言論是用來表達(dá)志節(jié)的,文法修辭是用來表達(dá)言論的。假如不發(fā)言論,誰又能知道他的志節(jié)呢?假如言論沒有文辭的修飾輔助,又怎么可能久遠(yuǎn)流傳呢?可見言辭必須謹(jǐn)慎,話是不能隨便說的。
常言道“言多必失”,話說多了肯定會有失言的時候,因此要做到該說話時就說,不該說時永遠(yuǎn)也不說。這對我們平常的言行有一定的警示作用。說話謹(jǐn)慎,才能不至于把話說絕,給自己不留一點(diǎn)余地。要做到這一點(diǎn),必須三思而后言。我們提倡的是說話要說得滴水不漏,恰到好處,少說廢話、套話,但也不能謹(jǐn)慎到不說話。行動敏捷是說自己說過的話一定要快速承諾,不要只是玩玩嘴皮子,要多干實(shí)事。總之,我們不能做“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言之出口須三思,少說多做,絕對是至理名言。
(編輯 鳳池)